中西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2014-03-12 17:21:52)
标签: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英语写作负迁移影响地道英语教育 |
摘要: 本文旨在从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分析影响英语写作的非语言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帮助学生克服作文中的思维差异, 写出地道的英文。
关键词: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 英语写作负迁移影响; 地道英语
引言
由于东西方文化、历史、地理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思维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汉语思维模式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 而英语思维模式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方法。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反映到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写作中, 就会出现通常所说的汉语式(chinglish) 作文现象。尽管学生掌握了英语语法规则, 但因缺乏对英语语篇组织规律的认识或敏感性, 他们常常会无意识地把汉语的语篇组织规律迁移到英语写作中去, 因而造成学生的选词、造句乃至整篇文章的布局都是汉语作文的模式。究其原因, 主要是东西方思维差异造成的。本文旨在从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分析影响写作的非语言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帮助学生克服作文中的文化障碍, 写出地道的英文。
1. 中西思维差异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是现实的抽象化。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意识活动。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 语言是紧紧地附着在思维这个有无限纵深的基础之上的结构体, 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发展都是一种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语言的规律是语法, 思维的规律是逻辑。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互为表征。思维影响、决定语言, 尤其是语言结构的面貌, 而语言凝化思维, 对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化。正如萨丕尔所说: / 语言, 作为一种结构来看, 它的内面是思维的形式。刘宓庆也认为: / 思维支配语言。当语言表达思维时, 很大程度上是揭示思维特性, 从而也在表示着人类心灵的结构。( 曾剑平, 2002)
1. 1 汉语思维表达模式
中国思维注重语言的整体性、象征性、暗示性和含蓄性。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发展史上, 三种哲学对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们分别是儒家、道家和佛家。中国的传统哲学宣传/ 天人和一, 把宇宙看作由客观规律支配的统一体, 认为所谓的/ 天就是星、日、月、四时、风、雨、万物等自然现象互为协调、互相作用、不断生成的功能系统。因此中国人处理事情总是从大处着眼, 通盘考虑, 注重从总体上, 从一事物与他事物联系上加以认识, 予以解决。概括来讲, 中国人在表达思想时先把思想发散出去, 最后还要收拢回来, 落到原来的起点上, 这就使汉语的话语或语篇结构呈圆式, 或呈聚集式。他们在表述时惯于绕弯子,常避开主题, 从宽泛的空间和时间入手, 从整体到局部, 从大到小, 由远及近。他们往往把主要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 这是一种逐步达到高潮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在语言上, 汉语结构以意统形, 没有形态变化, 断句不严, 句子结构没有焦点, 强调时间顺序和事理安排, 内容上自足, 语义、语用因素大于句法因素。下列是一个最常见最典型的汉语句子:
为了适应目前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发挥外语学科的优势, 继续发展外语学科, 不断提高外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并使外语教师队伍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专业结构更趋合理, 经学校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外语学院。
这是一种典型的中文套话, 人们对之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在这种套话中, 中文的/ 从大处着眼, 通盘考虑, 注重总体的特点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董丽, 2000) 。申小龙曾经说过: / 汉语造句注重的不是空间构架严谨, 而是线形的流动、转折、追求流动的韵律、节奏、不滞于形, 而是以意统形, 削尽冗繁, 辞约义丰0 。其讲的就是汉语的句子、句群、语篇, 结构是以零聚整的开放性结构, 而将它们联结起来的是逻辑和意义。
1. 2 英语思维表达模式
西方重视语言的分析性, 逻辑性和形式结构化。西方人的传统哲学讲究/ 神受其哲学影响, 个体思维模式或分析思维模式应运而生。西方哲学不仅强调个体, 到模化、固化。英语思维模式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方法。在写作中表现为开门见山, 把话题放在最前面, 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习惯上把果放在前, 因放在后。与中国文化的归纳式结构相反, 英语国家的人比较偏爱演绎。西方语言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 形态有变化, 句界分明, 句子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多种关系, 语言组织丰富, 力求言能尽意。形象地说, 英语是一种/ 空间性树型结构。它在构成上注重形式的接应)形合( cohesion) 。若把英语句子形容为一棵树, 主谓语为树干, 其他成分则为枝, 内容则为叶。不管句子多么繁复, 只要明白了这种思维模式所产生的语言形式, 就不难明白句子的含义。例如:
The president, said at a press conference dominated. By questions on yesterday. s election results that he could not explain why the Republicans had suffered such a widespread defeat, which in the end would deprive the Republican party of long- held superiority in the House.
此例句共有五个动词。第) 个动词said是由主句的主语0The president发出的; / dominated0是过去分词作为后置定语, 实际上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省略了/ whichwas的后置定语从句。由于是被动语态, 关系代词所代替的先行词是它的承受者; 第三个动词/ explain0 是由宾语从句的主语/ he0 发出的; 第四个动词/ suffered0 虽然从汉语的角度来看似乎主语是其承受者, 但从英语的用法上来看, 它仍然是主语发出的;第五个动词/ deprive0 , 则是由非限制定语从句的主语which( defeat) 发出的。该句可翻译为: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 问题集中于前一天的选举结果, 总统发了言, 他说他不能解释为什么共和党会遭到如此惨重的失败, 这次失败最终会使共和党失去在众议院长期享有的优势地位。( 董丽, 2000)这个例句的各成分之间的清晰关系充分反映了英美民族重理性、重分析的思维方式, 以及英美语言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 思维差异对英语作文的影响
既然中西方思维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 那么这些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负迁移心理。具体地反映到写作中, 主要存在下面三大问题:
2. 1 措词
用词方面的中式英语例句不胜枚举。虽然英语和汉语一样, 有许多一词多义的词或一义多词的现象, 但其用法并不和汉语一一对应。中国学生写作时往往先用中文构思在逐字翻译, 难免会写出一些语法通顺、用词语境不当的中式英语来。
生造词语在学生中是常见的一个问题。英语写作中主要表现为将本国语用法外语化。例如:
A. Many professors in this university have 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world.
B. Many of the shop- owners are off- duty workers.
A 句中, 学生误将/ 桃李满天下0 表达为/ 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world0, 而英语中/ peaches0、/ plums0 并没有弟子0 、/ 学生0 的意思; B 句中的/ off- duty0 指得是下班0 或暂时离开工作岗位0 , 与汉语下岗0意思不同, 以上两句正确的表达方式为:
A. Many professors in this university have students all
over the world。( 该大学许多教授桃李满天下。)
B. Many of the shop- owners are laid- off workers. ( 许多店主是下岗工人。)
这类生造的词或表达, 虽然在某些具体的句子中可大致猜出它的意思, 但毕竟令人费解。多用词汇的现象在修辞上被称为赘词现象。汉语语体为求对称, 语义重沓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受汉语的干扰, 或因对英语表达不熟悉, 往往在字里行间留下许多废话, 令人感到冗长罗嗦, 不合逻辑。
例如: return back, repeat again( 动词)
true fault, rich and wealthy( 形容词)yellow in color, illegal under the law( 介词)
在许多场合, 学生还会在英语表达中犯以繁代简的毛病。
例如: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y because in a curious mannery curiously在作文中, 90%的学生在表达我忽然想起一个好主意时, 采用I thought of a good idea suddenly.0 这样一个句子, 很少有同学表达成: A good idea occurred to me。或/ A good idea struck me在中国人的思维中, 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或具有有意识的行为, 因此在搭配时, 想, 看, 讲, 说, 写,杀, 送, 切, 拿, 提, 取, 爱, 恨, 哭, 笑等表示人或人类社会组织才有的行为或动作, 要与表示人或人类社会组织的名词连用。这类动词在汉语中叫做有灵动词。然而, 英语中没有类似的动词分类, 在英语中有很多以无生命词作主语, 而以汉语中所谓的/ 有灵动词做谓语的句子, 用以表示客观事物或现象对人类的影响, 如上述strike, occur 两词就属于这种情况, 这样的句子属于非常地道的英语表达。
2. 2 造句
英语是形合的语言。词语连接成句子, 短语连接成句,分句连接成句, 都离不开连接词( 如and, but, or because, not only, but also, either, or, etc. ) 等。而汉语不同, 它是意合性语言。这种重悟性的思维模式注重文章意义和内在关系的语言结构。同时, 汉语文字没有形态变化, 没有关系词、连接词, 介词数量也很少, 这样它只能靠实词的本身意义和语序。现代汉语句法特点之一是动词连用, 即汉语的) 个句子里可按序排列出现多个动词。英语则不然, 英语一个句子只允许有一个主要动词, 其他动词只能以非谓语形式或从句出现。虽然学了多年英语的学生对英这一规则都知道, 并也懂得用非谓语动词来表示句内其他动作, 但在真正的写作中, 汉语动词使用的影响还是顽固地表现出来, 最突出的是一个句子中出现多个谓语动词, 造成语病。例如:
They prefer to stay at home watch TV because they think go to the movie will cost a lot of money.汉语是/ 他们喜欢呆在家里看电视, 因为他们认为出去看电影要花好多的钱。
这句英语典型地反映了学生由于深受汉语的影响, 习惯用动词表达, 造成动词集结的汉式英语。若加以修改, 可以添加连词0and0 并采用/ it0 从句的表达法:
They prefer to stay at home and watch TV because they think that it will cost a lot of money to go to the movie.
由于汉语的句界非常含糊, 加上汉族人的思维有时呈跳跃性, 因此句子开始和结束都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受汉语的思维习惯和行文的影响, 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语病。如:
Unlike the movie, TV shows on continuously, and doesn’t need to pay any extra money.
不像电影, 电视可以一直放下去, 而无需再付钱。汉语这样说没有问题, 尽管是在一个句子里, 句子的第一主语是电视, 我们还是能理解无需再付钱的主语不是电视, 而是省去的人们。所以, 上面的句子违反了句法规则,应该改成:
Unlike the movie, TV shows on continuously, and one doesn’t
3. 思维模式差异的对策
3. 1 增加文化对比的教育: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输入西方思维方式的内容, 并与中式思维进行比较。使学生不仅意识到中西思维的差异, 而且在平常的写作中尽量克服思维差异所带来的负迁移, 促进正迁移心理的形成。
3. 2 注重词汇的积累: 词汇量不足是学生英语作文贫乏、枯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学生应增大阅读量, 同时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 注意培养对特定、具体和明确的词的敏感性, 这样不但能逐步增大词汇量, 而且也能够逐步学会一些选词技巧。
3. 3 分析语篇的结构: 语篇上的教学,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很重要的帮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精读教学, 通过细致的课文分析, 向学生传授各种体裁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重点是主题如何开展, 如何通过比较、因果、转折、让步等过渡词来串联展开的各个层次及内容, 同时活跃全文, 以此来揭示文章中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对写作有一个较为立体的认识。并通过有目的的写作训练, 使学生了解英语语篇结构模式, 并加以分析、对比, 使学生了解英语语篇的特点, 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掌握英语语篇的写作方法, 在写作时克服不善于组织段落的缺点, 真正写出地道的英文。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中西思维差异客观存在并影响学生的写作。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应通过各种方式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中, 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使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的英语, 并通过训练克服中西思维差异, 写出地道老练的英语文章。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陆丹云. 大学英语四级写作精讲[M] .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3] 王苹, 刘文捷. 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 . 外语界, 2001(5) : 66- 71.
[4] 董丽. 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及其刘翻译的影响[J].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0(3) 48 - 50.
[5] 张鑫友. 新编英语教程学习指南[M] . 北京: 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2.
[6] 曾剑平. 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5) : 47- 49.
[7]上海市大学英语协作组. 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论文集[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