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新西兰的规定,今年二月份二娃该正式入读小学一年级了(去年上的是零年级)。象所有的孩子一样,二娃背着新书包兴奋地开始了漫长的“求学之旅”,我们父母可能认为这是上学,不过在孩子的眼里,他可能认为每天又多了一个和小伙伴玩的机会,因为新西兰的小学毕竟“玩儿”的成分要多一些。
开学过后的几个星期,二娃妈突然告诉我:二娃被分到了1、2年级的“混班”。过去我们只是听说过新西兰的小学有混班,所谓的混班,就是将两个年级的孩子放到一个班里去学习,但是究竟这个混班意味着什么?我们也是云里雾里,不甚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向他人了解,发现这个混班编制在2年级,学的都是二年级的东西,孩子每个星期都要背很多单词,我这个在学校读了近二十年书的爸爸竟然都得求助字典,在这些生词面前父母和儿子俨然成了同学。我和他妈汇总了一下信息,突然发现,这个混班原来是让二娃变相跳级啊!
在跳级的这个问题上,我是一贯持否定态度的。其中的原因是基于以下三点:
1)
生命的成长比学业来得重要。让孩子跳级的一个最重要条件就是孩子学习优秀,但是,在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还有太多太多比学业重要的东西,例如,积极乐观、人际交往、抗压能力、自信心等等,学习好了只能说明会读书而已,不能说明其他问题。如果仅仅因为孩子学习上能适应更高年级的要求而让孩子跳级的话,这就将生命的成长想的过于简单了。
2)
孩子每一天的成长都是值得珍惜的。我不想在孩子长大后发现自己没读过一年级,我们父母也想经历一下家有一年级小学生的样子(尽管在二娃哥哥大娃身上我们经历过了),孩子按照生命的规律一天一天的成长是多么宝贵啊!
3)
成长是长跑。孩子读书是应该的,但是我们要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让孩子读书,无论你是想是出人头地、找到好工作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里有一条主线就是要追求幸福。孩子如果仅仅因为学业,而将孩子置身于兴趣爱好与自己迥异、心智成熟度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孩子中去,孩子的成长毕竟受到影响。记得当时在大学的时候,我们专业有一个从贵州来的同学,虽说是同学,但是他比我们专业同学的平均年龄要小近三岁,平时很少看到他与我们在一起活动,可能是我们的活动他不感兴趣、可能是他由于从小跳级也习惯了吧!现在回想一下,我们的这个同学在上学的过程中失去了很重要的一项生活,那就是与同龄人的交往。
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决定和二娃谈一谈这个问题。我们说:“你本来应该上一年级的,但是因为老师认为你有能力在二年级学习,就将你放到了这个混班,你要不要留到一年级跟你同龄的孩子玩儿?”二娃说:“我很喜欢这个班。”二娃可能在意的不是一年级、二年级的事,他更在意的可能是这个班。我们说:“你一生中只有一次机会上小学一年级,错过这次机会多可惜呀?”二娃又说:“我喜欢这个班。”孩子这么坚持,我们也犯了难。因为当时我们还有一个担心的地方,据了解,混班一年级的孩子明年还要留在二年级,那么孩子由于已提前一年学过了,那明年再学一遍二年级,二娃不是没有新鲜感了吗?后来与老师沟通过这个问题,老师说:这件事你们不用担心,因为即使在同一个班,我们也会根据孩子的不同程度进行分组,因材施教的。
尽管我和他妈为孩子进混班的事有些遗憾,考虑到我们强迫孩子“留级”到一年级,对孩子会更加不好,利弊权衡之后,还是尊重孩子和学校的选择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