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呱呱落地的第一件事就是哭,婴儿第一声啼哭的及时与否还被视作衡量其健康与否的标准。当父母的都有这种体会,当听到或得知孩子的第一声啼哭,父母们不但不会感到烦躁,相反内心还会感到十分欣喜,甚至激动,孩子的这一声啼哭对我们来说是世界上最美的音符。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每个人(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啼哭开始变得厌烦起来。孩子啼哭时,其穿透力是那么的强,这些声波在随时催促我们成年人要立即通过各种手段来解决。这都是人类进化的使然,尽管我们不喜欢、甚至讨厌孩子的啼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孩子的这些啼哭也是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没有这些啼哭,今天的地球上可能再也见不到我们人类的踪迹了。
如何面对孩子的啼哭呢?这里的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形式的哭而采取不同的对策,而不能用同一种方法来面对所有的哭泣。
1)
交流式的哭泣。婴儿通过啼哭来告诉周边的人他的需求,如饿了、困了、拉了、尿了、病了等,婴儿时期还没有复杂的语言能力,哭泣是他和养育者最重要的交流方式,这时哭泣就是命令,父母一定要及时反应,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2)
要挟式哭泣。随着孩子的长大,特别是到了幼儿期,当孩子的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孩子会以此作为要挟成人的手段,特别是到了商场、超市等购物场所,当孩子要买,家长不给买时,孩子内心会告诉你:你不满足我,我就哭。有的成人在这时为了及时制止孩子哭泣,会采取迁就的方法,这会强化孩子对哭的成就感,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还会故伎重演;还有成人采取恐吓的方式想及时制止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哭泣,这种方法也不值得提倡,因为你的方法会成为孩子效仿的目标,孩子有可能和其他人也采取类似的方法,这是我们做父母不愿意看到的。这时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置之不理”是上策,不过这时需要我们做父母的要忍受哭泣给我们带来的强烈刺激,特别是那些已经在其他人那已经习惯用哭来解决问题的孩子,他们哭的时间会更长,这就需要你更长时间的忍耐。孩子哭过之后你可以告诉他:我们家不是通过哭来解决问题的,用哭来满足你的需求没有用,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解决问题。
3)
委屈式哭泣。孩子遇到困难,如摔痛了、被大人责备了、学习遇到困难了、其他小朋友不和他玩了等等,这时孩子可能也会哭。许多父母可能会对孩子说:不要哭。这些父母会认为孩子——特别是男孩,哭哭啼啼成何体统。许多心理学研究证实,男孩的心理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形成这种现实的原因,我们先不去考究,但是这种研究证实男孩更需要一种方法来排解其内心的委屈、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哭泣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这个问题以后我还会专门在我的博客里讲。父母在这时首先要允许孩子哭,在孩子哭的同时,你可以将孩子搂到怀里什么都不说,也可以采取语言安慰的方式,究竟采取什么方法要视孩子而定,总体来说要对孩子的现状表示同情。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孩子哭的三种常见的表达方式,现实生活中,还不止这些。我想无论如何,做父母的在孩子哭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出从容而镇定的态度,做到这一点对许多父母不容易,不过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哭犹如我们身体上的病痛一样,没有这些疼痛感,我们就无法察觉身体上的创伤和疾病,也就无法采取下一步的措施,我们要感谢孩子们的哭声,是这些哭声给我们做父母的提供了信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