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孩子输在“爹”上

(2014-05-16 08:06:24)
标签:

父爱

中国家庭父爱

育儿

今年已经是中国成为中高收入国家的第五个年头了,尽管中国的贫困人口还保持在20%左右,但是中国许多家庭越来越富裕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国内、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部分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甚至已经超越了许多发达国家的家庭。

                             

这一代大部分的中国孩子,如抛开污染和造假的因素,其衣食住行的水平应该与发达国家的孩子不相上下了,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不会输掉西方国家的孩子了。

 

但是,在中国家庭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同时, 却在其他方面付出了代价,在这里我们不谈污染、不谈腐败,仅讨论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席的代价。首先我想谈一下,为什么我要着重强调中国父亲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主要是因为目前这种现象十分严重。

 

我在五月六日曾经发过一篇关于父爱的博文,在文章的开头曾提到了“特别是华人父亲,将养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母亲”。当时有一位博友提出质疑,认为我在这里过分强调华人父亲对教育的缺失,有失公允,因为:“养不教父之过”毕竟是我们的老祖宗提出来的,我想确实没错,这句话出自何处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华人爸爸做的又如何呢?2008年,曾经有一个对高中生的调查,问中国的高中生:“你有心里话想和谁说?”我们中国的父亲被排到了第六位,第一到第五的分别是:同性朋友、母亲、兄弟姐妹、异性朋友、网友。还有一个对九零后的调查发现,大部分九零后在成长过程中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因为父亲们整天忙于工作,很少顾家,除了偶尔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基本是“缺失”的。在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大多是母亲、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父亲呢?忙着挣钱去了!中学的家长会,母亲来的多,父亲来的少。国际著名的基督徒作家麦道卫,曾在中国的一次演讲中坦言:“中国的年轻人是(世界上)最受伤害的,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父爱。”在国内的中国家庭是这样,海外的华人家庭如何呢?其实也好不了哪去,特别是第一代华人移民,因为他们在所移民国家开拓事业的压力相较国内的爸爸要来的更大。这就是摆在我们华人家庭的现实,今天我们华人的爸爸,有几个在家庭问题上有所担当、按照我们老祖宗说的“养不教父之过”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另外我想谈一下,相较西方的父亲,为什么会造成今天华人父亲角色缺失那么严重?

1)    物质第一、家庭第二。我们的华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都将自己的所谓事业摆在第一位。国内的农民工,为了生计,将孩子留在老家交给隔代人照顾;国外的年轻移民,生完孩子送回中国同样交给老人看管。在海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妈妈在国外带孩子,爸爸回国从事着自己的事业,这种两地分居的生活在许多西方人眼里是不容易理解的。有的爸爸即使天天回家,也不会太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为外面实在太忙了。我们过去总听说:华人是注重家庭的民族。但是,到了新西兰我才发现,这里的父母,特别是爸爸,要比我们华人更加重视家庭生活,特别是在球场和社区的一些活动,这些爸爸自告奋勇充当义工、教练和裁判,这些工作都是无偿的,虽然是无偿的,但是他们并不是无私的,因为自己的孩子在里面,他们才会这样做。

2)    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在新西兰,有的家庭是妈妈上班,爸爸在家带孩子,这种情况经常能够看到,这种情况被当地社会所接纳。不过,在这个国家的白人家庭,隔辈人带孩子的却不是很多,但是有老人的华人家庭又有几个不是由老人担负起照看孩子的角色呢?

 

通过在新西兰这几年的生活,我观察到,许多华人家庭(包括在中国国内的华人家庭)在物质生活上并没有与这个国家的家庭有太大的差别,有些方面、有些华人家庭甚至超过了当地的家庭。但是,在家庭生活方面,却有所差别,特别是爸爸在家庭中的作用。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口号的鼓吹下,我们许多华人的孩子在学业上通过抢跑名列前茅,但是在爸爸的关注上却不知不觉地落后了,这种缺憾会给孩子后面的成长埋下隐患,篇幅有限,下篇博文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