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许多人痛批中国传统的孝道,主要认为中国传统的孝道给孩子一种压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推行孝道是政府在逃避责任。要是这样的话,我们父母对孩子还要不要宣传孝道呢?
关于这个问题还是要先理解传统的孝道都要求孩子什么?其实传统意义上的“孝”,就是善待父母,善待不光是赡养,还包括了精神上的关心和惦念。
我个人认为向孩子宣传孝道还是有必要的的,无论你是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还是生活在异乡的海外华人,孝道既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东西文化相区别的一种体现,这里面的内涵相当的丰富,不是一个“对父母好”这么几个字能涵盖的,向孩子宣扬孝道有以下几点需要考虑:
1)
学会感恩的大好时机。知道感恩能增加人的幸福感,天天抱怨的人幸福感会大打折扣。对于孩子来说,培养他们感恩的习惯无疑是教育孩子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当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是应该的,那他的感恩之心从何而来呢?父母的爱虽然应该是无条件的,但是孩子如果因此对父母的爱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也是会误导孩子的。这种感激不应是纯物质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心尽到了即可,即所谓: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天下无玩人。一个对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以后会幸福吗?
2)
“孝”不一定要“顺”。让孩子顺从、听话不是“孝”的本意,让孩子对父母惟命是从更不是其中的真谛。孔子在《孝经·谏诤章》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大意就是,父子之间有不同意见,子还是应该向父亲提出的,这没有什么不对。在我写这篇博客的时候,我家老大算错了一道题,我让他检查,他改完后拿到我的面前,我说:“请你再检查一下。”就这样,反来复去有3次之多,其中我还说:“你要仔细检查,爸爸正在写文章,你不仔细检查,对爸爸也是打扰啊!”最后一次当孩子又失望地走开的时候,我喊住了他,我说:“为了稳妥起见,我还是再看一看吧!”我拿到孩子算题的草稿纸,发现是孩子对了,我错了。我当时将孩子楼到怀里说:“爸爸向你道歉,是爸爸错了,爸爸也会出错的,对不起,是爸爸没认真看,浪费了你的时间也浪费了爸爸的时间。”孩子在我的怀里留下了几滴眼泪。
3)
物质不是“孝”的核心。孩子对父母的孝顺体现在内心,更多体现在对父母精神上的关心,我们如果将孩子的孝完全体现在物质上,确实会让这一传统黯然失色。当孩子吃一些东西,想着父母了,这就是“孝”的一种体现,父母吃与不吃不是核心,核心是孩子还想着他人了,这时的“他人”是父母而已。
4)
孩子孝不孝取决于父母。为人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养的不是一只猫或一只狗,给一些吃的,洗洗澡,就长大了。将孩子养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这么容易,当我们谴责社会上那些不孝子女的同时,有没有去考证一下他们是如何长大的?父母是如何养育的?我没有替这些“不孝子孙”开脱,但是,今天不孝的行为一定有昨天相应的培养,“孝”是后天习得的,当父母骂孩子:“我怎么样了你这么一个…”时,请我们的父母先问问自己,你当时是如何养育的,因为没有一种遗传基因叫“孝”的。“父不慈,子不孝”,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爱孩子,一个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才会培养出孝顺的孩子,会爱与不会爱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多学学如何才是对孩子的真爱吧!与各位父母共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