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大的过错,往往是因为一时的冲动造成的,所以我们做事,一定要学会谨慎。
在关于曾国藩的话题中,最热门的莫过于“曾国藩为什么不造反”。从性格角度来分析,曾国藩谨慎的性格,注定了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俗话说,诸葛一生唯谨慎。《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写得神乎其神,其实,诸葛亮用兵是很笨拙、谨慎的。在这一点上,曾国藩和诸葛亮是一样的。
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的时候,表面上,曾国藩是数十万湘军、淮军共同的最高领袖。
看上去,曾国藩只要打出民族革命的旗帜,振臂一呼,就能拿下北京,另立新朝。
曾国藩不是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但他做事有个习惯,那就是行动之前把所有的不利因素列出来,然后再看值不值得干。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这就是一种谨慎的智慧。
通过“先静之,后思之”,曾国藩意识到不能反清。首先,李鸿章、左宗棠虽然在名义上从属于他,却早已羽翼丰满、另立门户,是不大可能听从他的指挥反清的。
其次,打仗打的是粮饷。各地督抚,大多与曾国藩有关系,但曾国藩造反,他们积极提供粮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再次,湘军之所以能战胜太平天国,靠的是水师。一旦大军北上,水师无用武之地,湘军面对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毫无胜算。
此外,还有种种不利因素。曾国藩正是考虑到了这些因素,才做出了不造反的正确决策,也因此得到了善终。
做事不能太过谨慎,但也不能完全不谨慎,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在儒缓与大胆之间寻求中庸,这是做人做事的重要法则。曾国藩的这一智慧,值得我们学习。(更多精彩,请关注“学习曾国藩”微信公众号,号码:liaozhenghua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