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曾国藩做人做事修身家教 |
分类: 晚清第一圣:多面曾国藩 |
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怪圈”。明明是对你有利的事情,你却“大公无私”,断然否决。明明这人不适合你,你却拉不下脸,不忍心拒绝。明明是你不愿意做的事情,面对别人的热情劝说,你说不出一个“不”字,只得勉强而为之。
拒绝是一门艺术。爱面子,不懂得拒绝,会给自己引来许多麻烦。那些很难办好的事情,你答应下来了,如果办好,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如果没办好,求你帮忙的朋友就会怨恨你;如果不去办,就要背负背信弃义的骂名。
不少人因曾国藩没有反清,责怪他对清政府愚忠。其实,曾国藩不反清是明智的选择,而曾国藩对清政府并不愚忠。他曾经多次拒绝执行清政府的瞎指挥。曾国藩的忠,用一个词来准确总结的话,那就是忠而不愚。
曾国藩第一次反抗清政府的指挥,是在1854年。当时,太平军为夺取安徽的庐州,将其建设为北伐的重要基地,集中优势兵力,对庐州发起猛攻。
镇守庐州的是湘军名将、曾国藩的好友江忠源。受江忠源指挥的是一些七拼八凑的军队,以绿营为主,战斗力不强。因此,清军陷入被动。江忠源多次向清廷请求救援。
清廷命曾国藩率领新训练的湘军迅速东进,解庐州之围。但当时,湘军水师刚刚建军,没什么战斗力,各种器械也没有到位,仓促出兵的话,很难取得胜利。曾国藩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果断地拒绝了清政府的指挥。
此后,庐州形势越发紧张,清廷又多次催促曾国藩出兵。曾国藩抱定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信念,始终拒绝出兵。最后,庐州城破,江忠源投水自杀。
这次曾国藩的拒绝,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一则,在前线有生命危险的是他的至交江忠源;二则,这是朝廷的命令。换作一般人,早就秉着忠肝义胆,去救江忠源了。曾国藩没有这么做,显示出他超乎常人的冷静。
曾国藩的拒绝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他自己的冷静坚持外,还和他的地位有关。在北京的时候,曾国藩就是二品大员,咸丰皇帝和众大臣对他很熟悉,所以他拒绝,清廷会考虑他的想法。
其他湘军将领则不具备这一优势。江忠源、李续宾的败亡,与盲目执行清廷指示有密切的关系。这两人的地位,注定他们很难像曾国藩这样,做到忠而不愚。
更多精彩,请关注学习曾国藩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