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曾国藩湘军左宗棠刘锦棠新疆 |
分类: 保家卫国,威武湘军! |
7月21日,刘锦棠率领清军主力到达乌鲁木齐西面的济木萨,与清军的另一位重要将领金顺的军队会师。随后,两军继续西进,围攻乌鲁木齐西北约一百三十里的阜康县城。敌军由于兵力不足,只能固守重要城市或据点,所以清军兵不血刃地就占领了阜康。
如此众多的清军兵临乌鲁木齐周围,给困守乌鲁木齐及周围据点的敌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应对清军的进攻,他们被迫收缩兵力,将主力布置在乌鲁木齐城外三十里的古牧地。
刘锦棠、金顺得知这一情况后,随即准备进攻古牧地。新疆环境恶劣,行军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绝地,所以刘锦棠谨遵左宗棠的叮嘱,在行军之前充分做好侦探工作。
从事侦探的士兵经过几天的摸索,终于弄清楚了古牧地周边的地形。他们告诉刘锦棠说,从阜康到古牧地的大道长达一百里,中间隔着大戈壁滩,水源很少,要想穿越很不容易。从阜康到古牧地还有另外一条小道,需要经过一个叫黄田的地方。这个地方距离古牧地不到十里,水源充足,可以驻扎重兵。敌人在黄田筑卡立栅,防守十分严密。
得知这一重要情报后,刘锦棠明白了敌军的战略意图,那就是妄图将清军逼入戈壁滩中,使清军陷入水源断绝的不利境地,借自然的力量消灭之。
刘锦棠跟随左宗棠打仗多年,勇猛之余谋略也不错。面对这种情形,他想出了一个声东击西的好办法,在和金顺商量后,决定付诸实施。
第二天,刘锦棠下达命令,派出十几营的主力部队前往戈壁滩,修浚引水的废渠,做出从大道袭击古牧地的态势。士兵们并不知道这是刘锦棠的计策,一边忍受口渴修渠,一边痛骂刘锦棠。
黄田那边,敌军也派出士兵侦察清军的动向。当他们看到清军主力都在大道上修渠,而且怨声载道的情形后,满以为刘锦棠已经中计,并且清军即将内讧。敌军首领得到这一情报后,便放松了黄田的守备。
刘锦棠得知敌军中计,连夜召集军队,从中选取两千精锐骑兵作为先锋,随他一起去攻打黄田。其他部队随后跟进。
驻守黄田的敌军还蒙在鼓里,刘锦棠亲自率领的精锐骑兵已经杀到了黄田。很多敌军还在睡梦中,就做了清军的俘虏。清军一举攻占战略要地黄田,前锋直逼古牧地。
古牧地是乌鲁木齐的重要外围要隘,敌人在这里驻扎了重兵。坐镇南疆的侵略军头子阿古柏得知黄田失守,知道古牧地危在旦夕,于是派出数千骑兵连夜赶往古牧地。
如果任由两支敌军在古牧地会师的话,那么古牧地攻坚战将会异常艰难。对此,刘锦棠有着深刻认识。他果断下令全军向古牧地进发。
清军的先头部队在古牧地城下与阿古柏派来的增援部队遭遇。刘锦棠命麾下骁将余虎恩、黄万鹏率骑兵阻截援兵,自己则亲率骑兵攻打古牧地城外敌军堡垒,同时命两路步兵进攻古牧地南关。
城外的敌军斗不过刘锦棠,纷纷逃入城中躲避。敌军的援兵也被余虎恩、黄万鹏率领的骑兵精锐部队击溃,纷纷逃散。
敌军丧失城外全部据点后,只得将城门紧紧关闭,企图依靠坚固的城墙迟滞清军的进攻,等待援军的到来。
刘锦棠、金顺率领部下将古牧地城团团围住。刘锦棠军在城南,金顺军在城北,日夜攻击城内。然而,由于古牧地城墙坚固,攻击一时没能得手。
事实证明,只有先用大炮将城墙轰塌后,才能对城中发起致命的攻击。刘锦棠军中是有不少先进大炮的。这些大炮,一些是通过“红顶商人”胡雪岩从洋商那里买来的,还有一些则是兰州制造局中仿制的。虽然与欧美列强的先进大炮比起来,这些大炮算不上先进,但是用来对付阿古柏侵略军,已经足够了。
为了使大炮威力发挥到最大,清军在城外垒石,筑起一座座比城墙还高三四米的炮台,居高临下发射大炮,火力占据了绝对优势。
8月17日,大炮轰塌了南城门。刘锦棠见发起总攻的时机已经到来,连忙下令各营一齐进军。顷刻间,号角齐鸣,密密麻麻的清军冒着侵略军的枪炮,向古牧地城中冲去。
董福祥、谭拔萃、谭慎典等率领步兵精锐,冲在最前面。很快,他们就从城墙的缺口处冲入城中。同时,金顺也率领部下从城东北杀入。敌军见清军大部队已经进城,这才放弃抵抗,四散逃走。清军顺利收复古牧地。
古牧地之战是北疆作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决定性的一战。算上之前的黄田之战,古牧地之战总共击毙俘虏阿古柏侵略军三百五十多名,缴获战马、洋炮、硫黄、膏油、旗帜、刀矛无数,仅仅在古牧地的战斗中,就缴获战马两百匹。对于阿古柏侵略军来说,这些损失是巨大的。更为重要的是,古牧地之战使得阿古柏侵略军彻底丧失了固守北疆的信心,此后,清军轻而易举地就收复了乌鲁木齐。可见,古牧地之战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拙著《晚清第一圣:多面曾国藩》,各大网站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