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天花推上帝位的传奇皇帝:康熙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
大清帝国的掌舵人,已经即位整整十七年的爱新觉罗·福临在一次偶然的外出活动中,不幸感染上了一种可怕的病症——天花。
天花,中医称“痘疮”,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在历史上,天花曾造成无数生命消失。在顺治帝所生活的清朝初年,这种病症仍是不治之症。清初很多重要的人物,都是因为天花丧生,这其中包括顺治帝的叔叔,曾经攻下扬州城俘获史可法的清军名将多铎,也包括顺治帝的宠妃董鄂妃。
这天夜里,顺治帝的寝宫内,没有了往日的宁静,行色匆匆的太医一拨接着一拨往这里赶,他们希望凭借精湛医术,挽救这个年仅二十四的真命天子,从而获取荣华富贵。但看过皇帝的病情后,他们都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
顺治帝躺在病榻上,面色乌黑,呼吸困难。此刻的他,已经没有闲情再去回想一生挚爱董鄂妃了,他得赶紧确立接班人,以使大清王朝不致因为他的离去而分崩离析。
他有八个儿子,但只有次子福全和三子玄烨年纪稍长,其他的都是幼儿。于是,皇位继承人便只能在福全和玄烨中选一位。福全和玄烨都是庶子,地位平等。福全的优势在于他年长一岁,但他有一个明显的劣势,就是他的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作为一国之君似乎会有失体统。
顺治帝比较喜欢福全,因为福全比较仁厚,是比较理想的守成令主培养对象。所以,顺治帝倾向于让福全继承皇位。然而,当他把这种想法通过太监,传达给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之后,得到的回应却是坚决反对。
与顺治帝不同,孝庄皇太后更喜欢玄烨,因为这孩子,从小便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聪明睿智。孝庄从他身上,依稀看到了当年自己的丈夫皇太极的影子。玄烨身上的这种气质,是顺治帝没有的,也是福全没有的。
顺治帝不敢违抗母后的意旨,但他仍然相信自己看人要比母亲强。为了来一个公平的裁决,顺治帝准备找个有名望的人来问一问。突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身影。对,就找他!
顺治帝想到的这个人,名叫汤若望。汤若望本是德意志的天主教耶稣会士,早在明朝万历末期就来到中国传教,对中国的情况非常熟悉。满清易代后,汤若望来到清朝皇宫中,并迅速获得清廷上层人物的青睐和赏识。
当时的皇后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女。这位皇后,从小体弱多病。一天,她忽然在坤宁宫晕厥。孝庄皇太后请来许多太医给她医治,都不见疗效。正在大家都已经绝望,开始操办皇后丧事的时候,汤若望突然站出来说,他有法子可以治好皇后。结果,皇后还真被他的西洋疗法给治好了。
孝庄皇太后对他非常感激,从此以后尊称他为义父,而顺治皇帝也因此称汤若望为“玛法”,即汉语中的爷爷。要知道,当时的中国皇帝,“天朝上国”的意识可是非常强的,顺治帝肯屈尊称一个外国传教士为爷爷,绝对是破天荒的事情,这也说明了汤若望在当时的清廷上层人物中,有着怎样的尊贵的地位。
与母亲一样,顺治帝对于汤若望的才识和人品也非常佩服。对各种知识都感兴趣而又好学的顺治帝,经常向汤若望请教有关天文历算、社会人生等各种问题。汤若望在顺治的心目中威信最高,顺治对他几乎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公元1659年(顺治十六年),南方反清势力的代表人物郑成功、张煌言合兵一处,沿长江西上,攻打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南京。当时的顺治帝,毕竟还年轻,面对这种局面,他有些沉不住气了。在某些大臣的怂恿下,他居然想放弃北京,退走东北。他的这种想法,理想当然地遭到了孝庄皇太后的严厉斥责。
自信受到打击的顺治帝之后一改之前的逃跑畏敌心态,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血气方刚的他准备御驾亲征。这可急坏了满朝的文武大臣,可谁也劝阻不了顺治。关键时候,深受顺治信任的汤若望上了一道折子,列举了不可御驾亲征的许多理由。顺治这才打消亲征的念头,派兵前往围剿。很快,郑、张联军就被击溃。事后,顺治帝想起当日的情形,非常感激汤若望的劝谏,因此对他更加信任。
故而,当顺治在立谁为太子这件事上犹豫不决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汤若望。只有汤若望推荐的人选,他和孝庄皇太后,才会都同意。
于是,顺治帝派出太监,前去咨询汤若望的意见。不一会,太监回来报告顺治说,汤若望的意见与皇太后一致,而汤若望主张立玄烨的理由,除了他英明睿智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出过天花,已经具备免疫功能,不可能再次被传染。而皇长子福全至今仍未出过天花。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来考虑,立玄烨更好。
顺治帝得知汤若望的想法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或许,这便是天意吧,在这个天花隔几年就来一次大爆发的年代,有没有天花免疫功能竟成了选择嗣君的重要参考因素。但顺治也很清楚,汤若望的考虑是有道理的。假如新的嗣君又因为感染天花而过早离世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宁,会给反清势力以可乘之机。所以,立一个不会再感染天花的人为嗣君,是明智的。顺治帝这么想着,也就是在心里面基本上确定了嗣君的人选,那就是三子玄烨。
顺治帝又将汤若望的想法,通过太监,传达给孝庄皇太后。孝庄的本意就是立玄烨,而现在她又听说,她的义父汤若望也有同样的想法,于是更加坚定了立玄烨的决心。当孝庄的想法通过太监传到顺治帝的耳朵里时,嗣君也就正式确定了,那就是后来的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
在那个年代,感染上天花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生死考验。玄烨在两岁的时候就遭遇到了这种考验,当时或许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他的这段经历会帮助他击败自己的哥哥,登上皇帝宝座。中国历史数千年,皇帝有好几百个,但是因为生过天花而登上皇帝位的,只有康熙这一例。这是康熙继位之谜的第一大看点。
而康熙继位之谜的第二大看点便是,中国皇位的继承问题,居然让一个洋人的看法成了关键因素,这在中国三千年专制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一次。
第二天,顺治帝传召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两人在养心殿有过一番密谈,后来王熙闭口不谈此事,似有难言之隐。历史学家猜测,两人所谈,应该是确立嗣君之事。
又过了三天,到了正月初六,这天子时,也就是深夜的时候,顺治帝感到大限将至,再次传召王熙入养心殿,对他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听朕言,速草诏书。”
于是,王熙退至乾清门西侧围屏内,起草诏书,起草一条就上奏一条,经过三次反复,顺治帝的遗诏终于起草完毕。这个时候,时间已经来到正月初七日的傍晚。诏书起草完毕后不久,顺治帝便与世长辞了。
《清史稿》里评价康熙帝说“虽曰守成,实同开创”,而我心目中的顺治帝则是“虽曰开创,实同守成”。顺治帝虽然是名义上的清朝的开创者,但真正率领满清铁骑取得天下的,是他的叔叔多尔衮。可见,他算不上开创之主。但他性格仁慈,亲政之后,懂得与民生息,重用汉臣,对于恢复因长期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缓和民族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算是一代明君。和顺治一样,康熙帝也有着一颗仁慈的心,这其中不得不说有着一定的遗传因素。
顺治帝的遗诏,主要有三个意思。第一个,自然是立玄烨为皇太子,继承皇位。第二个,则是立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幼主。
当年,顺治继位的时候,也才六岁,他的父亲皇太极命多尔衮为摄政王,总揽朝政。结果,使得顺治帝在少年时期受尽了屈辱。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对多尔衮及其党羽,进行了彻底清算。
所以现在,顺治帝在给自己的儿子玄烨选择辅佐大臣的时候,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四个人,因为这样一来,辅政大臣之间会相互掣肘,难以形成威胁皇权的势力。而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个人,当年都是遭受过多尔衮打击的,都是在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提拔起来的。顺治帝对于他们而言,有知遇之恩。
顺治遗诏的第三层意思,主要是罪己。顺治在遗诏中,共罗列十四条罪过,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几乎完全否定了他自己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政绩。遗诏中的这部分内容,是否是顺治帝的本意,即这十四条是否顺治帝亲自过目并批准过,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考虑到遗诏公布前曾“奏知皇太后”,而遗诏的起草者王熙事后对此事守口如瓶,“一不以语子弟,世遂莫得而传”,某些历史学家认为的“遗诏本出太后授意,实为母责其子之言”,是有一定道理的。反正不论怎么说,顺治帝一死,他所极力推行的满汉融合的政策,被彻底推翻。此后数年,满汉对立的政策导向占了上风,而满汉融合的再次高潮,要等到康熙帝亲政之后。
公元1661年正月初九日,也就是顺治皇帝病逝后的第三天,不满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穿着一身孝服,坐在了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中,成为了新一代的少年天子。他的年号,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康熙”。康熙,康熙,顾名思义,就是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富裕的意思。
康熙即位后,昔日的孝庄皇太后,也就变成了太皇太后,而康熙帝的母亲佟佳氏,成为了新的皇太后。
佟佳氏,都统佟图赖之女。本姓佟,后改姓佟佳氏。顺治十年入宫,为庶妃。1654年(顺治十一年),她为顺治帝生下一子,也就是玄烨。顺治帝本来很喜欢佟佳氏,但后来董鄂妃入宫,佟佳氏在宫中像当时所有嫔妃一样,受到皇帝的冷落。康熙即位后,佟佳氏被尊为慈和皇太后。两年后,体弱多病的她驾崩于慈宁宫。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佟佳氏与和顺治帝合葬清孝陵,同时合葬一处的,还有她的情敌董鄂氏。
按照皇宫的规矩,后妃生下皇子就被奶妈抱走抚养,作为亲生母亲根本见不到自己的亲生骨肉。即便是偶尔见到孩子,也只能是母子匆匆相见,像作贼一样,还来不急多抱一会自己的孩子,就被奶妈抱走了。所以,佟佳氏与康熙见面的机会不是很多,连康熙后来都承认,他对于额娘,并没有过深的印象,只是在她临去世前,服侍过一段时间。所以,康熙身上的一些性格特征,来源于其母的比较少,更多的来源于其父以及孝庄太皇太后。
康熙即位时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并不是很乐观。虽然清朝入主中原,已经有十七年了,但各地的反清势力,仍未彻底消灭。当时的反清势力,主要有三股。
第一股,是南明永历政权。虽然这时候,永历皇帝已经在吴三桂所部清军的逼迫下,逃亡缅甸避难,而南明最重要的战将李定国,自磨盘山一战失利后,在云南无法立足,也只好逃亡缅甸,但永历帝在南方依旧有很大的号召力,而李定国手下仍有数万精兵,对清廷仍然是一个巨大威胁。
第二股,是郑成功的部队。郑成功、张煌言的联军曾于1659年围攻南京,但之后遭遇惨败。第二年,郑成功率部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声威复振。接着,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从荷兰侵略者手中夺回宝岛台湾。这时候的郑成功,占据着台湾以及福建沿海的众多城市,对清廷来说,威胁依旧很大。
第三股,是活跃于长江三峡一带的“夔东十三家”。“夔东十三家”的主力,是当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余部。他们占据长江三峡地区,这里山高水急,形势险要,从军事上来说,不仅是易守难攻的地方,而且切断了四川同湖北的通道,进可以出击两湖、豫西、陕南和四川,退可以据险自守。当时,清军的主要精力在于对付永历政权及郑成功,对“夔东十三家”比较忽视,因而这股势力发展很快,对清廷构成了巨大威胁。
南方不安定,而当时的北方也不安定。北方的主要威胁来自沙皇俄国。沙俄原是一个欧洲国家,但从十六世纪下半叶开始,积极向东扩张,仅仅几十年时间,就霸占了整个西伯利亚。接着,沙俄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中国。虽然清军多次将其击败,但他们的行径丝毫没有收敛。沙俄的侵略,对大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东北,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虽然康熙刚即位之初,所面临的政治局面比较险恶,但在康熙继位后的两到三年内,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康熙帝是一位福君,他的运气很好。
发生改观的地方在南方,而北方沙俄的威胁,没有任何改观。南方的三股反清势力,在这时候都遭遇到了重大变故。
首先,永历帝被缢杀,李定国病逝,南明彻底灭亡。永历帝和李定国逃到缅甸,希望能够重新聚集力量,杀回云南。然而,缅甸人对这么一股庞大的势力感到恐惧,经常袭扰李定国的军队。1661年十二月初一日,吴三桂率军迫近缅甸,缅甸国王大惊,将永历帝交出。丧尽天良的吴三桂,随后缢杀了永历帝,南明最终灭亡。李定国得知永历帝遇难,悲痛过甚,染病身亡,他手下的那些精兵被吴三桂分化瓦解,大部分投降了清朝。
其次,“夔东十三家”被消灭。永历政权覆亡后,清廷得以调集大兵对付“夔东十三家”。1662年(康熙元年)九月,清廷组织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对“夔东十三家”的联合围剿,“夔东十三家”遭遇致命打击,基地日益缩小,处境困难,许多将领降清。1664年(康熙三年)初,清廷又调集10万大军,将“夔东十三家”余部团团包围,最终将其全部歼灭。至此,坚持斗争长达21年之久的“夔东十三家”起义军宣告失败。
再次,郑成功病逝,郑经难以服众,对清廷难以构成重大威胁。康熙继位后,郑氏降将黄梧向当权者鳌拜提出“平贼五策”,内容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北起山东,南至广东,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斩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
郑成功接连听闻噩耗,加上在台将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郑经又在澎湖与乳母私通,使得郑成功内外交逼,于1662年(康熙元年)五月初八急病而亡。清朝又去了一位大敌。
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自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即位。但他不得人心,郑成功旧将多数都不服他。所以,郑成功留下的这股反清力量,已不可能单独对清廷构成致命威胁。
这样一来,在1664年左右的康熙帝看来,真可谓是“芟夷大难,略已平矣”。而此后,清廷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他们和反清势力的对抗,而是清朝的这些权力新贵们,如何利益分配的问题,尤其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几个辅政大臣,斗得最为热闹。这将是我在下一章将要讲到的主要内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