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永不加赋,为什么农民还要造反?
(2014-05-01 22:12:29)| 标签: 曾国藩清朝康熙雍正财政 | 
清朝统治者吸取明朝末年横征暴敛导致亡国的教训,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并且一度宣称“永不加赋”。清朝的政策既然这么好,为什么有清一代,农民起义还是接连不断呢?其实,在所谓的轻徭薄赋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制度上的弊端。直到清朝灭亡,这些弊端也没有消除。
清代的农民需要缴纳两种赋税。一种是地丁,这是全国农民都要缴纳的,其实就是一种土地税。一种是漕粮,这是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八省农民需要缴纳的。漕粮是供给京城的粮食,上述八省粮食富足,所以需要承担这一责任。起初,漕粮征收是交粮米,但后来嫌麻烦,统一折成白银征收。
清代征收地丁漕粮,起初的税率确实是比较低的,是真正的轻徭薄赋。问题出在后来征收的耗羡上。农民交的地丁漕粮都是碎银子,但是官府一层一层往上交税收的时候,不可能交碎银子,必须将碎银子熔铸成统一规格的元宝才行。在这个过程中,银子会有一定的损耗。另外,在银子运解的过程中,也难免会造成一定的损耗。所以,官府在征收正常的地丁漕粮的同时,往往会多收一点,这就是耗羡。
耗羡在清朝初期本是不合法的,但是清政府予以默认。后来雍正皇帝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施“耗羡归公”,这样耗羡就合法了。所谓的“耗羡归公”,只是说说而已,不归公的耗羡照样存在,而且越征越多。
为什么会越征越多呢?这又涉及到清朝的另外一些弊政。
首先,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形成之前,清朝有着高度集中的财政体系。户部统收统支,中央财政非常强势,留给地方财政的银两,无论是省一级,还是府一级,还是县一级,都极少极少。清政府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地方形成实力派,造成三藩叛乱那样的悲剧。这样一来,问题就产生了。以县一级为例,知县要有所兴革,但是手里没有钱。怎么办?只能向农民摊派。摊派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就是加到耗羡上。
其次,清代底层官员的俸禄非常少,编制内的人员也太少。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不过四五十两银子,养廉银一般是正俸的几十倍,两者加起来最多也不过三四千两。这点银子除了贿赂上司、养家糊口之外,所剩不多。而编制内的人员又太少,一个县就那么十来个人,所以知县不得不自掏腰包(县办公经费几乎没有,地丁漕粮几乎全部要上缴)雇佣大批胥吏替他办事(地丁漕粮的征收即由胥吏负责)。这样一来,知县是够穷的了,不想办法弄钱就活不下去了。钱从那里来?还是加到耗羡上。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坏事就坏在这些胥吏上。知县没有多少钱,那么雇佣这些编制外的人员,也不可能开高工资。胥吏的工资非常低,一年也就三四两银子,大致相当于湘军士兵一个月的工资。这点钱仅仅可以使一家人吃饱饭。胥吏没有钱,便将魔爪伸向农民。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加到耗羡上。
起初的话,可能就多征一点点,满足一下物资需求。但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就想过富人的生活,于是摊派到农民身上的耗羡也就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可笑的情况就发生了。比如说我家的地丁漕粮合起来本应该交三两银子,可耗羡却有三十两之多,加一起就是三十三两,我把全家的米都卖了,也交不起这钱。这样一来,农民怎么可能活下去,怎么可能不造反?清政府的地丁漕粮又怎么可能收得上来,国家财政又怎么可能不坏?所以说,胥吏制度是清朝最大的弊政。
除了知县、胥吏乱加耗羡把农民逼上绝境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使得农民更加没有了活路。那就是银贵钱贱。这也是曾国藩在1852年初上的两道折子《备陈民间疾苦疏》和《平银价疏》中讨论到的重要内容。“平银价”是咸丰初年曾国藩自上而下改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币值采取银、钱双本位制,以银为主,但是不废除铜钱,民间的小额交易,往往用铜钱,但农民上缴地丁漕粮,只能用白银。一般而言,农民都是先将米卖出换来铜钱,再用铜钱兑换白银,然后上缴。这样一来,银、钱的兑换比价就跟农民负担息息相关了。
银、钱的正常比价应该是在1:1000左右,也就是一千文铜钱可以兑换一两白银。在顺治、康熙、雍正年间,中国的陶瓷、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而外国货物很少进入中国,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银、钱的比价一度达到1:700。
然而,到了乾隆中后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不利局面,开始大量向中国倾销鸦片。这样一来,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至嘉庆年间,银、钱比价在1:1000左右。
道光时期,尤其是道光朝最后的二十年年间,这一趋势进一步发展。1852年著名思想家冯桂芬回忆说:“二十年前,(银)每两易钱一千一二百文,十年前易制钱一千五六百文,今易钱几及二千文。”也就是说,银、钱的比价达到了1:2000。
这对农民来说显然是不利的。大家跟我来算一笔账。比如我家应缴地丁漕粮加耗羡为十两白银。在顺治、康熙、雍正年间,银、钱比1:700的时候,只需拿制钱七千文兑换即可。假使当时的米价是一石米换三千文制钱,那么只需拿出两石多米即可完纳地丁漕粮。
然而,到了咸丰初年,银、钱比变成了1:2000,需要制钱两万文才能兑换到十两白银。假使当时的米价仍然是一石米换三千文制钱,那么我需要拿出六石多米才能完纳地丁漕粮。总而言之,虽然没有加赋,但因为银、钱比价的变化,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将近三倍。怪不得连曾国藩这样的高高在上的二品大员,都要站出来为农民打抱不平了。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