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相比于文化产业而言,不下真功夫、硬功夫,言谈发展,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谓真功夫,就是要能狠挖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在“挖潜”的基础上,触类旁通,点石成金。洛阳牡丹,说白了,不过是一种花卉而已,可是,为什么全国有那么多的荷花产地,月季产地,却不能象洛阳一样,一一打造起自己的闪亮品牌呢?
这里面,靠的就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通常,文化产业都有一个漫长的“预热”过程,她不可能被一蹴而就,或是两三年“立竿见影”,拿洛阳而言,从第一次举办花会算起,到最终使牡丹真正变成自己的文化产业品牌,这个过程,整整用去了26年的时间。而正是这种近乎四分之一世纪的不懈坚持,最终却让洛阳牡丹深入人心,给牡丹产业带来繁荣。试想,如果牡丹花会当初开了几年就停下来怎么办?要是政府没能“始终如一”,“三天打渔、两天筛网”又怎么办?
除了不搞“三分钟热度”的应景项目,肯下硬功夫是最终得以让文化产业发扬光大的根本所在。而这个“硬”,就在于在细部上不马虎,产品上肯钻研,在产业延伸上,永远孜孜不倦。
到洛阳,不要说你不懂牡丹。只要来了,什么姚黄、魏紫;二乔、圣代;都会让你在衣食住行的不经意间,从生到熟;而来到龙门石窟,你会发现,洛水河畔的小护栏上,隔几个就有一句佛经妙语,既风趣,又意味深长;而攀上龙门览胜,你又会感到,自己距离千年前的卢舍那佛像竟是那样近、眼前的“微笑”竟是那样的真——原来,为了提高观赏效果,2006年,洛阳市便将一些洞窟前的金属防护栏换成了青石护栏,这样一来,视觉上的通透,就让人有了拉近的感受。
而能做到这些,不“下工夫”不行,否则,便不可能把产业链条的每一环打造的熠熠生辉。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其向心力,就是以市场的方式,整合文化资源,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从而提升文化力,最大限度满足人的文化需求。而这个需求的“满足”,无疑在文化产品的质量上有着很高要求。也即是说,游客想的你没想到,游客想得到的产品你没做好,胡乱拼凑,浮躁对付,最终文化产业也会随着文化产品的无人问津,而趋于没落。
如今,河南各地构筑文化“品牌”的声势已愈见浩大。相比之下,号称“文物大省”的陕西似乎要平静许多。在当今发展文化产业已成大趋势的情况下,陕西怎么办?古城西安怎么想?应该说,在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上,已有的秦始皇兵马俑品牌,华清池品牌和后来的大明宫品牌,大唐西市品牌,都显示出了她绚烂夺目的光彩,相比之下,后起的品牌似乎与产业的联系更紧密,与产品的精细化的研磨更贴合。
“这就是唐文化得以凝聚的一种显现。作为唐文化的代表城市,只有在唐文化上做文章,把西安打造成一个唐文化的大品牌,才能架构起包含诸多文化产业的综合产业链条。,也才可能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与勃勃生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淑珍认为,尽管西安的唐文化品牌还有待进一步整合,但一切都在改变,仅从西大街的建设看,其贴近性、文化品位以及产业链形成,都令人对西安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充满了乐观的预期。(潘京)
http://s11/mw690/003RKNmjzy6ODjQ6l6O6a&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