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岳雄姿”名天下——岱庙碑刻(四)

标签:
旅游文化 |
“乾隆辛未谒岱庙”诗碑刻。位于岱庙天贶殿前的东御碑亭,竖刻行书。内容为“岱宗遥望谢重登 岱庙森严玉陛升 只有丰年祈帝贶 愧无明德答神凭
唐槐汉柏形容古 时景民风气象增 迅矣三年成瞬息 向来欣戚总难胜 谒岱庙作 辛未孟夏
御笔”。碑首饰有云龙纹雕,无首刻。乾隆十三年即公元1748年农历二月,清乾隆帝陪同皇太后东巡,驻泰安府,亲祭岱庙,并登上泰山祀碧霞祠。公元1751年农历四月,陪同皇太后南巡回程至泰安,祀岱庙。看着眼前肃穆的岱庙,感谢天帝的恩赐。庙里的唐槐汉柏依旧在,而社会民风万象更新。仿佛三年时光就是一瞬间,乾隆感叹天下之喜忧,社稷之责任重大。有感而题。
“乾隆壬午谒岱庙”诗碑刻。位于岱庙天贶殿前的西御碑亭,竖刻行书。内容为“时巡指江国

“飞龙岩”、“翔凤岭”碑刻。位于岱庙内配天门侧碑林,竖刻行书。首刻“大明隆庆元年夏吉日”,末署“监察御史蜀人刘翾立”。在泰山盘道十八盘两侧,东边为翔凤岭,西边为飞龙岩。南天门就建在两者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对峙,仿佛天门自开。题刻人刘翾,四川内江人。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此题刻是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刘翾任山东巡盐监察御史时所题。‘监察御史’是古时官名,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监察御史奉命出巡务时即称‘巡盐监察御史’。明清时期朝廷盐务是重要课税之一,朝廷把控得非常严,对巡盐御史也相当重视。因而巡盐御史的职权也相当大,只要是以权谋私、亏欠盐课、扰乱盐法的,都有权监察问询。五品以下(含五品)官吏一经查实可直接捉拿问罪;四品以上(含四品),才需要向皇帝奏请裁决;甚至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先斩后奏。
“李白泰山吟”诗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行书。内容为“平明登日观 举首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望八极 目尽长空闲”。末署“李白泰山吟 雄奇大观 可谓无意为佳
林岫书”。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众多赞美泰山诗里面的一首,大概意思在前面“岱庙碑刻二”已经予以介绍,在此不再重复。题刻人林岫,现代著名女诗人、书法家,浙江绍兴人。曾任北京市书协主席、中国书协第五届副主席、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书法造诣极高,有名言“在书海中泛舟,有搏击,也有欢乐。那是认识和进取的搏击,那是创造和超越的欢乐。”
“王维诗句”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行书。内容“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首刻“王维诗句”,末署“癸亥秋日
尉天心书”。语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过香积寺》,全诗内容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泉水流过高山其响声显得软绵无力,黄昏的余晖照在幽深的松林里显得格外冷峻。题刻是一位叫尉天心的书法爱好者于公元1983年秋天所书。
“雄峙天东”碑刻。位于岱庙碑廊墙上,横刻楷书。首刻“康熙己卯仲夏谷旦”,末署“山东巡抚王国昌”。‘雄峙天东’的意思是盛赞泰山昂然屹立于东方。题刻人王国昌,清朝正白旗汉军人,曾任兵部督捕侍郎,公元1698年授山东巡抚,此题刻是他在山东巡抚任上第二年所题的,原件矗立在岱顶平顶峰上,这里是泰山管理区摹拓而成的。清代巡抚是地方军政大员,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巡抚官衔从二品,如加兵部侍郎衔就是正二品。
“篑为山”碑刻。位于岱庙汉柏院内,竖刻楷书。无首刻,无末署。看上去碑刻比较古老,亦不知何时何人所题。《论语·子罕》:“子曰:‘譬如一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孔子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比喻功亏一篑之理。后以“覆篑成山”比喻做事应坚持不懈方能成功。唐代李颀《别梁锽》云:“莫言贫贱长可欺,覆篑成山当有时。”“篑”为古时盛土的筐子,“篑为山”可以理解为积少成多的意思。
“岱岳雄姿”碑刻。位于岱庙碑林,竖刻行书。末署“甲子五月 何海霞”。题刻人何海霞,满族,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解放前曾拜著名画家张大千为师,并随其游历山东等地。后来成为中国画研究院的专业画家,曾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及名誉院长。这是他在公元1984年游泰山时所题,意在赞誉岱岳泰山勇武壮盛。何海霞的这四个字还出现在泰山盘道之侧的石壁上,为泰山管理人员所摹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