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阀潘鸿钧的私邸—潘家大楼(省保档案/山东篇)

标签:
旅游文化 |
相传唐朝时,尉迟恭骑马去任城,也就是现在的济宁市探亲访友,来到一棵大槐树下,见这棵大槐树苍老遒劲,蓊郁青葱,仙风道骨,便下马拈香祭拜,后来人们根据“敬德勒马拜古槐”的故事,将这条街道称为“古槐路”。在古槐路中段的西侧,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一组规模庞大豪华的建筑群体,它就是直系大军阀潘鸿钧的私邸——潘家大楼。
潘鸿钧,河南鲁山人,曾为直系中央军第一混成旅旅长,辖六个团三个营,长期驻扎在济宁。当年因奉命出征湖南与唐继尧四兄弟的部队作战而大获其胜,发了些战争横财,便在济宁选地建私宅。因潘鸿钧在济宁是个土皇帝,那些风水先生就帮他在济宁北依渔山南临运河的地方,选下了这处素有“若水漫全城、唯此处独安”的制高点。据老济宁人说,当年的潘家大楼由大门、前厅、群楼三进院落及东西跨院组成。计楼堂房舍一百余间,占地面积将近四千平方米,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济宁规模最大的私人住宅。该建筑集合了当时西方先进的风格和做法,建成时就通了电,当时济宁城区这是唯一一处通电的大楼。
潘家大楼建成不久,北伐战争爆发,北伐军由武汉进军河南,潘鸿钧率部赴河南增援,在与冯玉祥将军的廿五师作战时,被冯部手下击毙于汽车内,随后其产业逐渐殆尽,潘家大楼遂沦为后来的军政要员所占驻。解放后,该建筑成为市中区公安局和市商业局的办公场所,共同负责管理和保护,在本世纪初作为市级文物移交给济宁市文物局管理。
据济宁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他们接手时楼体存在裂痕和漏雨现象,大楼本身的木质结构也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后来对这建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完全按照民国时期的要求进行了大幅度的修缮。修缮后使这座建筑看起来是一座崭新的大楼,而细细欣赏便会发现到处都散发着民国风味,成为一个真实的民国时期文化的典型建筑。
潘家大楼是一座连体四合院,至今还有三进保存完好,清一色的青砖墙,青砖墙上拱型门窗。门前安放一对雕凿精细的青石圆状狮,进门由过厅进入主楼院落。现存建筑的群楼院为四合圈楼形式,也是原建筑群的主体建筑,结构别致,十分讲究,北楼有三层,南楼为两层,东西是配楼也是两层,楼内两层周设回廊,设计精巧,雕梁画栋,匠心独具。
楼内南侧有“心心大舞台”,北侧摆有数十张方桌板凳,天井中间覆盖顶棚藻井,藻井四周通窗玻璃采光,这应该是重新装修时加上去的。目前正在调试音响设备,假如能在这民国建筑里,坐在回廊包厢内,嗑着瓜子,品着龙井,听着小曲,可能比电视剧里的场景更为逼真,更为复古,更具民国韵味。
潘家大楼充分体现了民国初期的建筑风格,即有古代建筑的砖瓦螭吻等构件和雕梁画栋,又有近代建筑的楼梯、栏杆、玻璃门窗、人字屋架等,是一组具有典型的古代和近代建筑风格融合的建筑。正如专家们所说:每个时期都有建筑特色,虽然民国时期短,但潘家大楼在思想和形体上都是那个时代文化符号的一个典型代表。
潘家大楼虽历经近百年风雨,除去内部装饰因素,其外部风貌依旧,是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的重要实物例证。时代作弄人,当年大军阀潘鸿钧做梦都想不到,他的私邸会这么短命。而作为近代建筑却遗存永久,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现已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