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天贶殿壁画(省保档案/山东篇)
标签:
旅游文化 |
泰山脚下的岱庙被人们号称“华夏名山第一庙”,是一座集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中华民族历代传统于一体的艺术博物馆。尤其是创建于宋代的主体建筑天贶殿,高大雄伟,金碧辉煌,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
天贶殿内三面墙壁上,绘有驰名中外的古代艺术珍品,巨幅彩色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之大约有两百个平方米。有山水殿阁,有人物数百个,整个画面形象地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和回归的巨大场面。
相传,旧时,县令亲自指挥建造好天贶殿,为画好这壁画,曾令县内所有的能工巧匠都找了来,叫他们先设计个草图样本,呈宋真宗审批,可送了一份,通不过,再送一份,还是通不过。县令宣布如果设计不出皇帝满意的草图,谁也不准吃饭,饿得大家两眼冒金星,死去活来。这时县衙里一位丫环对县令说:“老爷如果把画匠都饿死了,那就更不能交差,如果交不了差,皇上就会治你的死罪,但你如果对画匠好没想到好菜款待肯定能画好”。县令别无他法,只好采纳了这丫环的建议。酒席后,画匠们对这丫环说:“你救得了我们今天,可救不了明天呀,有谁见过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呀!”姑娘笑着说:“泰山神没见过,可真宗皇帝封禅泰山的声势和气派,大家不是都看见吗?照着画就是了。”这下画匠们开了窍,很快就设计出了新的草图,送给真宗皇帝审阅,一下子就批准啦。虽然传说归传说,但后世都说这壁画是根据宋代真宗皇帝东封泰山时的场面而描绘的。
天贶殿里的壁画从北墙中间分开,东面部分画的是宫殿一角,殿内有侍卫,通往大殿的御路两侧站有身着甲胄的武士,宫殿前面的汉玉石桥上站着十多位学士,中心部分是坐着六匹马拉着御车,御车上坐着身着黄袍,手执玉圭,俨然帝王形象的泰山神,整幅画约三十余米长,这幅画称“启跸图”。
西面这幅图为“回銮图”,长度跟“启跸图”差不多,分恭送、禁围、前驱、迎驾等部分,形象描绘恭送泰山神回府的情景。画中有鬼卒,有武将,有泰山神降伏的老虎,还有泰山神乘坐的玉辂车等等。从壁画的内容来看,与史上记载的北宋的皇帝出巡仪式基本是一样的,也从侧面印证了上面的传说的真实性。
天贶殿雕梁画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殿正中供奉着“东岳泰山之神”牌位,神龛上塑有泰山之神金像,高悬康熙御书“配天作镇”匾额,神龛两侧有对联:“木德承天橐籥阴阳甄品汇;青祗司令监观上下仰灵威。”两偏殿悬“岱封赐福”、“大德曰生”匾额,据说是乾隆、雍正之御书。
据介绍,天贶殿的壁画始绘于北宋初年,受各种因素之影响,肯定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清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修复,早几年政府拨专款,由曾修复敦煌壁画的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对天贶殿进行过一次修复。天贶殿虽有如此珍贵的壁画,但没有像其他景区一起大殿一样谢绝游客参观,而只是免费向游客发放鞋套,游客只要套上鞋套便可入内参观和欣赏,只是挂有“禁止拍照”的警示牌。不过这估计是禁止用闪光灯拍照吧,看到许多游客用手机拍照工作人员也没制止,也就偷偷用手机拍了几张。
天贶殿壁画是保存最好、完整的道教壁画,许多史学家和美术学家认为,现存壁画历经了宋、明、清数朝,由于不同时代的工匠绘制和修复,因时间、时代不同,在壁画上留下了不同时代的印记。尤其是明清时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在这幅画上也有一些体现。开贶殿壁画既见证了中国历代绘画自身的发展过程,也见证了西方文化传入后的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过程。这也正是开贶殿壁画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所在。
不解的是殿前墙壁上嵌套的1977年太安县革命委员会立的“山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上,它的头衔竟成了“天贶展及壁画”,不知是这天贶殿原来有过“天贶展”的叫法,还是书写时误将“殿”字写成了“展”字,竟然长达四十多年来一直展现于来自天南地北的中外游客面前。回来后查过许多资料,从没有“天贶展”这一说法,因此更为惊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