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顶千年道教神庙——玉皇庙(省保档案/山东篇)

标签:
旅游文化 |
海拔1545米的泰山最高峰上,有一座始建年代无法考证的道教神庙,明代成化年间重修,玉皇庙由山门、玉皇殿、观日亭、望河亭、东西道房而组成。是泰山最高处的一组古建筑群,既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山古建筑群”的组成部分。
泰山最高峰又叫泰山极顶,也叫太平顶、天柱峰,旧时上有玉帝观,即古太清宫。汉武帝时召令在泰山极顶建玉帝祠,也就是现在的玉皇庙。玉皇庙的山门面南,厚实的石拱门上嵌“泰山极顶”匾额。
山门内墙壁上,嵌套有由四块石头并成的石碑,用隶书横列“天左一柱”四个大字,没发现有题刻年代。院内还有几块非同一般的石碑,如“惟天在上”楷书石碑,系清朝顺治年间立,上面还刻有“顺治捌年捌月仲秋初伍日吉旦,钦差巡按长卢等处盐政监察御史杨义立”等字样。
玉皇殿为三间一层砖木建筑,正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玉皇大帝是中国道教中最高的神,左右两置之脑后托塔天王和太白金星护卫。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印证远古时期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左厢供奉观音,右厢供奉财神。殿前廊木柱上有两副对联,一副为乾隆御笔“统驭群灵端紫极;絪缊真宰肇元功。”一副为“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系民国年间山东王讷所题。
玉皇殿两侧也立有石碑,一块是竖列楷书“古登封台”碑,系乾隆庚寅年重镌。另一块是郭沫若同志诗刻碑:“麓下培楼视,登临始觉奇。危岩森壁垒,盘道上天梯。云雾移时合,雷霆指路迷。我来登极顶,果见众山低。”1961年郭老攀动人心魄的十八盘,宛如玉带,云梯高悬。凉风习习,寒气逼人,清风万里。站在南天门回首,只见山道渺远,山峦俯归,青峰浮云,碧海涌波,犹如置身霄汉。便意气风发,吟咏成这首诗。
殿前有块“极顶石”,标志着泰山最高点,还有1921年增修石栏时王钧题的“极顶”两字。东有“观日亭”可望“旭日东升”,西有“望河亭”可观“黄河金带”。
玉皇庙山门前有一座古朴浑厚、黄白色的高大石碑,上面没有任何文字,历代以来人们将其称为“泰山无字碑”。关于无字碑,古代有说是秦始皇而立,一种说法是因为秦始皇功德之大,无法用文字来形容,故无字;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无人会写字了,故无字。甚至连乾隆都曾认为是秦始皇所立:“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但也有人说是汉武帝刘彻立的,譬如郭沫若在《观日出未遂》一诗中说“磨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就肯定了是汉武帝所立。当然,所有这些说法都是推测,并无定论,泰山上这块无字碑给泰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究竟何年、何人而立,这个千古之迹留与后人解答。
在无字碑的两边还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用行书刻的刚才说的郭沫若《观日出未遂》:“夙兴观日出,星月在中天。飞雾岭头急,稠云海上旋。晨曦光晦若,东阅石巍然。摩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另一块也是用行书刻的明朝万历年间张铨《观无字碑一绝》:“莽荡天风万里吹,玉函金检至今疑。袖携五色如椽笔,来补秦王无字碑。”
本世纪初慈心慈善事业基金会创办人谢政达先生捐资对玉皇庙又进行了一次维修,经过维修后,所有的木门、窗、龛等更换为红木,大殿顶也进行了修缮,还新绘了大殿及东西配殿的壁画、彩画。使这座千年道教神庙——“玉皇庙”换上了新颜。如今,玉皇庙庙貌庄严、神宇增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天南地北前来参观的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