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潮州日报》2023年10月14日发《重阳文化的“源头”与“活水”》

(2023-10-24 12:07:14)

重阳文化的源头活水

/靳小倡

文章链接:http://www.chaozhoudaily.com/czrb/html/2023-10/24/content_1935016.htm

《潮州日报》2023年10月14日发《重阳文化的“源头”与“活水”》

重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既深刻反映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又充分体现着鲜明的感恩意识和深厚的人文情怀。重阳文化的源头深潜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中,其“活水”一直流淌至今,伴随民众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从重阳的起源及传承,可窥见中华民族感恩自然、珍视生命的文化底蕴以及敦亲睦友、敬老孝亲的人文精神。

重阳实际上是人类观察天体运行和季节变化作出的认知与标识。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把制定历法当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尚书》开篇《尧典》记述的第一件事,就是尧命羲氏、和氏分赴四方,观察记录日月星辰天体运行的情况与规律,考察动物不同季节的生态特征,据此制定历法,指导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吕氏春秋·季秋纪》有“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的记载,可知远古先秦时期就有重阳庆祝丰收、祭飨天帝、感念恩德的活动,这种包含狂欢和祭祀的庆典被称为“九月庆”。与此同时,人们确定季节、安排农耕和生活的重要天文依据——十二星次之一的“大火”星,也在九月隐退于人们的视野之外,人们为感谢“大火”星的帮助而在重阳时节举行祭祀仪式,称作“九月祭”。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九月庆”、“九月祭”逐渐演化为重阳节,成为表达敬畏天地、感恩宇宙自然的重大活动。北宋初期徐铉的《九日落星山登高》:“秋暮天高稻穟成,落星山上会诸宾。黄花泛酒依流俗,白发满头思古人。岩影晚看云出岫,湖光遥见客垂纶。风烟不改年长度,终待林泉老此身。”诗中不仅写了重阳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传统习俗,而且在首联的“稻穟成”、“落星山”词语中特别突出了重阳庄稼成熟、天文变化的重要特点。

重阳节至汉代发生重要变化,由以往的祭祀和庆典逐渐发展为内容丰富的民情风俗节日。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的记载,南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也有关于“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的说法,杜公瞻作注说“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世以来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近代多宴设于台榭”。可知自西汉以来,饮用菊花酒、佩戴茱萸、登高宴饮,渐渐取代群体性的祭祀活动,构成了重阳节日的基本内容,地域影响也不断扩大。而这些内容都与人们期望健康长寿密切相关。

重阳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基本对应,是天气由热变凉渐冷、时常反复变化的时节。农业社会极其重视人力资源,身体强壮才能从事生产耕种,而祈愿长寿更是热爱生活的重要表现。由是,珍视身体、珍爱生命,就典型地反映到重阳这个时间节点上。数千年后的今天,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重阳习俗,如山东昌邑北部习惯在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江苏无锡人要吃重阳糕、九品羹,浙江桐庐举行秋祭、互赠重阳粽……这些习俗都是对古代重阳传统的传承与弘扬,包含着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彼此的美好祝愿。

思亲思乡,最能体现人文精神,也是重阳诗词的最大亮点。这类作品既多且精彩,也最能反映以孝悌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国农耕文明在社会结构层面表现为家族的稳定性,儒家文化提倡对家庭的重视,而当无法与家人共度佳节时,重阳更会激发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等,诸如此类的诗句都是抒写重阳节怀念亲人的深厚情感。

敦亲之外,睦友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主题之一。重阳是文人雅士社交活动的好时机,饮酒赋诗、畅叙友谊,产生大量诗词作品。唐代王勃的《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记叙重阳节独在异乡时得到友人关怀的感情触动;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开篇“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写与友人登高揽胜情景,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则用齐景公牛山泣涕典故感慨世事,抚慰友人。

乡情更是重阳话题的聚焦点和重头戏。许多作品都表现游子不忘故土、家乡的淳朴善良。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杜甫的《九日五首》、陆游的《重阳》,这些作品都以重阳为主题,抒写乡情、亲情,进而升华为对人生、国家、社会的思考,体现出博大人文关怀的民族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重阳节的认识、观念和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年轻一代,似乎更喜欢“洋节”,许多传统节日在本土遭遇“尴尬”,而日本、韩国等国家却十分重视。日本人习惯在重阳节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韩国人则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等。重阳节习俗的广泛传播和境外流行,充分证明其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

我国于 1989 年将农历九月九日确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2006年,重阳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 年,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这些措施,从制度层面引导和保护重阳节文化,不仅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环境,而且也为重阳节在当今社会发挥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作用创造了条件。

总之,从重阳节的起源及其文化传承来看,重阳节既含纳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精神,也体现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我们应从中汲取人文情怀,弘扬民族精神,让感恩自然、珍视生命、敦亲睦友、敬老孝亲的理念,步入世界“大同、非攻”的理想境界,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2133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