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龙南-中华客家第一大围屋:栗园围
(2021-03-12 20:44:49)
标签:
春节旅游江西赣州龙南栗园围 |
分类: 旅游 |
中华客家第一大围屋:栗园围
——2021年春节之旅(13)
如果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占地面积7426平方米的清代关西新围的规模已经足以让我们震惊不已,但和栗园围比较起来,却还是小巫见大巫。
始建于明代弘治辛西年(公元1501年),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扩建,历经18年,于明嘉靖丙申年(公元1536年)竣工,占地面积45330平方米的栗园围,是赣州历史最悠久、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围屋,有“中华客家第一大围屋”的美誉。
栗园围,用片石砌筑而成的围墙厚2尺,高6米,周长920米,按八封方位在东、南、西、北四角建有东、南、西、北四座围门。围墙周边筑有12座炮楼,每座炮楼朝外三面墙和周围的围墙上均凿有一排排猫眼似的枪口炮眼,总计462个。此外,在从南门至西门到北门这段围墙外面,辟有二三米宽的护墙地带,紧接护墙地带还开挖了一条两米宽的深水壕沟,人称“人工护围河”。
我们到达的正好是四座围门中建得最为高大宽敞的西门。西门上,有据说是王阳明亲笔题写的“栗园围”三个大字和两边不易辨认的“想先世材期栋隆笺之榛栗,看今朝礼徽帛束贲于邱园”楹联。
一路看惯了其他客家围屋高大巍峨、牢不可破的外观,再加上对栗园围“中华客家第一大围屋”的无限想象,乍一见栗园围低矮寻常、貌不惊人的外观,还真有点颠覆我们想象的不习惯。
穿过西门用麻条石砌筑的门框,穿过前门、闸门、重门的三道围门,就进入到了栗园围。哪知道,栗园围再次颠覆了我们的想象。
正对围门的是一条平整道路,干净得看不到一点垃圾。
道路两旁的房屋,除了“梨树下”等民居,还有其他客家围屋中绝对见不到的厕所、幼儿园、购物商店等便民设施。
不长的道路开始分叉,一条变为左前、右转两条。
道路左前,拾阶而上是仅有简洁牌坊做背景的长方形露天戏台;浅口竹匾里、简陋塑料布上装满切碎的芥菜,在足球场般的晒场上吸收着早春的阳光;水田之后,又是一片连绵房屋向右不断延伸。
道路右转,依旧是从西门右侧开始的连绵房屋。右转尽头,再次向左不断延伸。直至和向右不断延伸的房屋连接起来。
左前、右转两条道路之间是鱼塘。前面耸立着拴马石的鱼塘,四周绿树围绕,鱼塘里虽然有残荷,更多的却是已经泛绿的生机勃勃的植物;两座小石拱桥不仅将鱼塘一分为三,又不停地将左前、右转两条道路重新合二为一。
没想到栗园围是一个规模如此宏大、风格如此迥异、景色如此秀美的村庄,被围墙环绕的除了居民住宅区还有渔耕休闲区。
栗园围这种特点,有其历史原因。
祖籍山西文水,为南宋景炎年间迁徙至此的李氏家族在此建造房屋居住以后,发现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等外来威胁,于是开始添加围墙、炮楼等建筑形式用以抵御外敌。
作为客家围屋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早期代表,栗园围仍不失为一个优秀范本,它田园般的宜居环境,向我们描绘了古代乡村生活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的盎然诗意,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明代中期贫与富、民与匪、土与客等各种社会矛盾尚未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客家民居还不需要将防御功能夸张强调到极致。
栗园围的核心建筑是一祠三厅,即“纪缙祖祠、梨树下厅、栊梃厅、新灶下厅”。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梨树下”。
“梨树下”又名“进士及第”,是栗园围中的“围中围”。好奇于栗园围为什么要建“围中围”,却原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5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数百亩的板栗树林,名叫“栗树园”。在茂密的板栗树林中生长着几十棵枝繁叶茂的梨树,形成了一块天然梨园,人们管它叫“栗树园”中的“园中园”。有一年夏天暑热无比,很多人得了咳嗽喘肺热病且久治不愈日趋严重。有位过路的老妇人告诉人们摘树上的梨并挖取梨树根煎水熬膏用淡盐水送服便可治愈。人们依言而行,果然药到病除,可那位传授药方的老妇人早已不知去向。一位游方道人点破天机,原来老妇人是梨山老母变化而来为此地百姓除灾去病的。由于挖了太多的树根,那些梨树慢慢枯死了,但那片梨园却留在了人们心中。后来在扩建栗园围时,就在梨园的位置建起了一座“围中围”,起名为“梨树下”,祠堂里也供起了梨山老母的牌位。
虽然知道“梨树下、上灶、下灶、新灶下、下院、书房、武馆、大围子”等八处居民住宅区排列、走向均按照天干地支、阴阳八卦的布局建造而成,共建大小民房400多间。围内小巷道依照阴爻阳爻卦象建设,共有八八六十四条小巷,小巷有生门休门之秘,入生门的巷道遍通全围,入休门的巷道则处处碰壁,极易迷路,所以宛如迷宫般的栗园围又有“八封围”的美称,但纵使我们小心翼翼在梨树下行走,最后还是迷了路,从“梨树下”这边门进,却从“梨树下”那边门出,重新回到了西门。
刚刚从“梨树下”出来,正在欣赏门前蝶戏茶花,有路过的热心村民告诉我们“梨树下”可不是最美的建筑,最美的建筑是“纪缙祖祠”。
于是不再沉醉于蝶戏茶花,继续右行,来到栗园围中心的“纪缙祖祠”。
栗园围始建人非商非贾,而是明代进士、五品大员、平沥将军李清公。
李清公追随王阳明平定三沥之乱,在龙南武当一带布下八卦阵法中的八门金锁阵,大败三沥乱军,却不幸在鏖战中受伤,于是回家养伤。王阳明亲临慰问,见其居住的大园子十分简陋,拨白银20万两用于李清公扩建住宅,并亲画八卦阵法轮廓图,让李清公按图建造。
围屋建成后,李清公在其父亲大纪公和在一起居住的叔父大缙公(兄弟俩为李氏家族申甫公六世孙)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给祖祠命名为“纪缙祖祠”。
飞檐翘壁,雕梁画栋,气势磅礴,占地587平方米的“纪缙祖祠”,全部用青砖砌筑而成,分上、中、下三栋,属三大门三进府第式建筑,显示了李氏家庭曾经显赫的地位。正中大门两旁竖立着一对青石雕刻的鼓式古狮子,工艺精湛,形象逼真。上厅设有神,摆放着历代祖先牌位。中厅庭院开阔,正面横梁上高悬“桔瑞堂”巨匾,这里是村民举行祭祀祖先、聚集议事、娱乐庆典的主要场所。厅内有七对方形石刻堂柱,上刻十副阴文楹联,对仗工整,遒劲有力。厅内卷棚画更是一绝,上面绘有花鸟虫鱼、梅兰竹菊、人物山水、历史故事等共160多幅,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象逼真,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纪缙祖祠”旁边就是“八卦巷道”,有过“梨树下”经历的我们没太过深入,浅尝即止。
传说自“纪缙祖祠”修建以后,栗园围人丁兴旺。于是明万历年间,李氏家族的李怀溪(号“栊公”)、李带溪(号“梃公”)俩兄弟集资8万两银子仿照“纪缙祠堂”修建了一栋兄弟俩自己房下的祠堂“栊梃祖祠”,即“栊梃厅”,既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又可免节庆祭祀带来的不便。
“新灶下”竣工于明嘉靖末年,是栗园围最后建成的一座厅。因后建于前两厅,故取名“新灶下”,有另立炉灶之意。然而,不大的祠厅里却走出了两位五品大夫,成为栗园围里著名的“大夫第”。
据有关资料记载,粟园围是一个出人才的围屋,在明清时就曾出25位举人。现在围内竖立的许多功名石就是标志和见证。
正当我们尽情欣赏“大夫第”时,旁边正在喝茶的一位老人邀请我们坐下歇歇,一起喝杯茶,被我们婉言谢绝了。正在喝茶的另一位中年人要我们替栗园围多宣传宣传,让更多的人来栗园围游览,我们答应了,笑着说栗园围的名气这么大,还用得着我们宣传吗?中年人也笑,说名气还怕大吗?众皆笑。
笑声,回荡在“大夫第”,回荡在栗园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