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万经之王·学习《道德经》札记(76)*
“兵书”的理论脉络(上)
老子吸收和创新了伏羲及《周易》的“阴阳”观及其“变化”观,以此为其“武术”、“武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老子基于“阴阳”、“变化”观而提出自己的理论创见:“柔弱胜刚强”来与“刚强胜柔弱”针锋相对。
在老子看来,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刚强胜柔弱”表现为“统治思想基础”,是对统治者的抽象,而“柔弱胜刚强”表现为“被统治思想基础”,是对百姓的抽象。在一定条件下,“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从而充分表现出老子思想是对统治者的“霸道”、“暴政”的批判和否定。这正是老子的武学思想之所以要保密的原因。
老子揭示出“柔弱胜刚强”适用的内在条件,而缔造出“武术”、“武学”。
老子将“柔弱胜刚强”运用于“武打”,创新和揭示出一系列的哲学范畴和概念,形成一系列的打法理念和法则、方法,从而将“武打”变成了“武术”。
老子口传心授传承至今的“武术法则”传播范围甚小,我出于好奇,在多年的新闻采访中爱与武术界人士聊天。每去温县,都要挖掘太极拳的有关资料,记录下来。说老实话,我至今也没弄懂,真是“玄而又玄”,下面写的供有兴趣的读者研究。
老子《道德经》主要隐去的七大打法法则和方法是:
第一,“见实则打”的打法法则。这一法则是老子认识论中的“有无”、“动静”观和方法论中的“虚实”观的有机统一,是“有”、“动”、“虚”三位一体的统一。它揭示出打的“对象”、“目标”。
第二,“动中求打”的打法法则。它基于“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观而揭示出打的“方式”。
第三,“桩”和“桩法”的打法法则。它基于“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观,及其“变化”观,而揭示出打的“形式”。
第四,“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的打法法则。它基于“动静”观等而揭示出打的“方法”(之一)。
第五,“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的打法法则。它基于“虚实”观等而揭示出打的“方法”(之二)。
第六,“打无穷”的打法法则。它基于“阴阳”、“变化”观而揭示出打的“指导思想”。
第七,一定条件下“无打”的打法法则。它基于“阴阳”、“变化”观而揭示出打的“指导思想”及“方法”(之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