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绥民再说南街村
(2022-12-03 12:21:56)*江源·随便谈谈*
再说南街村
回望历史,以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分田到户”为开端,我国许多村庄随之作出类似的选择。
但有这样一个村,他们仍旧坚持走社会主义集体道路,它就是南街村。
848户,3180口人,1000亩耕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的南街村,我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我采访报道过它。
1984年,在人民公社制度土崩瓦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巨大效力时,南街村却在支部书记王宏斌的领导下,选择重走集体化经济的道路,还将学习“毛选”、念毛主席语录、召开“批斗会”等原本几已消失的举动搬回到生产生活中来。
南街村因地制宜,先是办砖瓦窑,后建面粉厂,再做方便面,继而通过回收耕地开设村办企业,1989年集体经济产值达到2100万元。
南街村的发展离不了电,河南省电业局大力支持,破例建起全省第一个由一个村使用的110千伏变电站。
1990年至1992年,打什么旗,走什么路,成为当时最大的政治议题。对于南街村,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甚至有经济学家到南街村兴师问罪。
正是这个时候,我采访南街村,写出长篇通讯《南街村,你是什么主义?》,向读者报告南街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感人事迹。通讯在《河南日报》发表,获当年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南街村对外闯市场卖产品,对内“狠抓政治教育”,“大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阔步前行。南街村下辖26个企业,其中5个是中外合资企业。1991年,南街村摘取河南省首个“亿元村”称号。
南街村党委以“公生明,廉生威”为座右铭,着力搞好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强化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处处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村领导与职工同工同酬,就是作为南街村党委书记的王宏斌(称呼是“班长”),也坚持每个月只拿250元的工资。
在南街村,村民完全依附于集体经济,如果不在集体内劳动,就丧失一切收入福利待遇。
在村党委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干部、职工村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大公无私、奋勇拼搏,取得两个文明建设双丰收,在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征途上谱写凯歌。
据主流媒体报道,先后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200多位将军到南街村视察指导工作,其中有朱镕基、乔石、宋平、李岚清、曾庆红、李长春、罗干、张爱萍、刘云山、曹刚川等党政军领导同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朝日新闻》、美国之音等众多国内外新闻媒体对南街村作了大量报道;美、英、法、德、日等20多个国家的数十家新闻单位也都到南街村作过实地采访。
这些年来,对南街村有不少造谣中伤。
南街村在发展过程中走过不少弯路,因此出现一些问题,不过最终依靠自身的改变成功摆脱了困境。
纵观南街村的发展历程,虽然曾经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它的成功是对集体主义的一种肯定。
南街村在发展过程中,巧用集体主义以及计划经济,通过集体帮扶个人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集体主义有助于其集中资源进行发展,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