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药学札记(49)*中医药学发展简史
(2022-05-24 11:36:36)
*学习中医药学札记(49)*
按语 “札记”介绍的一些中医药学常识,沧海一粟。我不是医生不会看病,有病还是到医院就诊为好。
对于一般人来说,读中医古代名著(都是文言文),犹如读哥德巴赫猜想论文一样,很枯燥的。就是读一些常识性的普及文章,也味同嚼蜡。考虑到对老年人来说时间尤其宝贵,我会尽最大可能写千字文,让叙述简单更简单些,确实难度很大,我试试吧。
中医药学发展简史
当文明的曙光照耀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时,中华民族开始了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而在华夏文明当中,有着一项默默保护人们身体健康的传统文化——中医。
形成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像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发展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繁荣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龙门石窟的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我在《瑰宝药方洞》已介绍)。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衰落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
复兴
中医药学的衰落已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我期待中医药学的复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