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期报告
(2014-07-17 01:59:24)
标签:
育儿 |
分类: 小学语文 |
《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期报告
西江实验学校《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课题组
一、课题概述:
课外阅读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引领学生步入的将是情感的殿堂、知识的海洋、能力的绿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兴趣上要求小学生喜欢阅读,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习惯上要求小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能力上要求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很明确,新课标把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紧紧结合起来,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育的方向。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已被摆在了教学目标的首位。替学生甩掉沉重的学习包袱,“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是大势所趋。鉴于此,我们选定《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进行认真研究。
起止时间: 2014年 2 月至 2015年 1月。我们进行的是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一至六年级学生.开展此项研究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读书能力,增强语文素养。同时,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再上一个新台阶。至今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完成了中期部分研究任务。我就前期和中期研究阶段工作做自查报告:通过课题实验,积极贯彻一切有利于孩子生命健康发展的教育宗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课题实施的具体情况
(一)问卷调查,了解现状。为了深入开展小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的研究,我们课题组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小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对象为本校三至六年级学生、教师。经过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调查结果反映学生出我校学生的阅 读存在的问题是:1、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学生的课外阅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注重情节或图片,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做读书笔记,大部分敷衍了事,随便抄几个词或几句话,不加筛选,价值不大,读后感更是乱写。2、课外阅读范围狭窄,仅限于有趣的画报,或故事性强的故事类书籍,读量离课标规定数也是差之甚远。3、方式单一,主要以书面阅读为主,以课本为主。4、图书资源严重浪费,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5、多教师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大部分教师疲于应试,布置学生读的几乎全是作文书, 且多是要求多看多背,“题海战”仍处于“正在进行时”。此项调查分析帮助我们了解了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现状,为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二)分析原因,因势定策。调查完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现状之后, 下面工作就是探究小学生阅读存在着弊端的原因与探索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处理分析表明,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不注意语文课内外内容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而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禁锢在课本、课堂这样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以及当前升学的指挥棒仍然在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导致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在升学压力面前,教师、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往往“虽心向往之,但仍不能至”。所以我们选定《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进行研究。
(三)、学习交流,提高认识。1、为了便于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以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 习了有关课内外阅读指导与研究等方面的书籍,先进的阅读指导方法和理念为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开展讨论交流,畅谈教学经验,评论他人做法,实现共同进步。
(四)、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针对调查分析学习交流得出的结论,我们课题组认真研究解决方法,使课题迅速进入了研究阶段,开展了如下工作:
①举行各类读书比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五)开展丰富的读书展示活动,动手操作,体验成功促课外阅读习惯养成。小学生好胜心强,适当展开竞赛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兴趣。1、开展一系列特色专题读书活动。 如开展: “好书伴我行” “推荐一本好书” 等读书交流活动, “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随时与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帮扶着学生读完一本本有价值的书。 2举行主持人大赛及“立德树人”征文比赛。3、 评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学期末,学校开展展评活动,“读书笔记”“阅读小报”“手抄报”等评比工作。 通过这些评比,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总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吸取营养,陶冶情操,感受生活,感受美,让每个学生的生命花朵更加绚丽、多彩!
(六)倡导亲子共读,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加强督导促课外阅读习惯养成。。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一同阅读不少于30分钟,和他一起讨论书里的人和事。根据各自的居住条件,设立书房、书架、书柜、读书角等读书读报阵地,创设好读书读报的氛围。每天保证孩子有半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听孩子述说读书的内容和体会,分享他们的快乐,热情地赞扬鼓励。经常带孩子到书店,与他一起选购高品位的课外读物,家庭阅读作业,家长进行指导。当孩子取得成绩时,用书奖励他。在“六一”晚会上,每个年级都搞了大型的亲子经典诵读评比,三年级的《走进四季》获得一等奖,五年级的《咏月》和四年级的《少年中国说》双双获得了二等奖,一年级的《弟子规》和二年级的《诵中华》获得了三等奖。这次亲自经典诵读比赛,受到学生家长,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1、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爱读书的习惯逐步养成。2、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明显提高。通过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学生读的书增多了,知道的知识也多了。说话、写作文、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提高,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3、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 经常听老师们反映,学生常常问: “老师,我做完这个作业可以看书了吧?”得到许可,他们往往特别高兴。4、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了良好道德品质。“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优秀的经典著作让学生心灵受到了震撼,学生们在阅读中学到了做 ”人的道理,懂得了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性。 5、教师科研能力、业务水平有所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 极探讨课内外阅读有效性的策略,不断尝试课外阅读指导的各种方法,形成了浓 郁的科研氛围。 6.改变了家长观念。多数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家长会上了解到,学生家长为孩子购买书籍、征订报刊比例明显上升,有很多家长还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交流阅读感受,比赛阅读收获,互评阅读笔记。在潜移默化之间,一方面给孩子作出了好的榜样,另一方面也营造了良好的家庭 读书氛围。学习型、读书型社会的建立,正是来源于无数个读书型的家庭。假期,我们还向学生推荐“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 种”,并布置学生写好读好感,下期进行评比。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也可供学生查找资料,进行网上阅读。7、在县主持人大赛中,莫槟源和陈晓琳获得了第一名;黄怡琳和李杭获得了第二名;叶梓键获得了第三名。黎嘉骏、梁乐洋、李炫霖、余凯航四位同学参加云浮市“立德树人”征文比赛均获二等奖。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的计划
(一)、我们在进行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中有成功之处, 也有不少困惑: 1、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很好地照顾到各个层次的 学生需要。 2.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参与课 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 的课内外阅读环境,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3、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生活中,亲子阅读的开展,使家 庭课外阅读的质量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发现,亲子阅读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 很多家庭仍然缺失亲子阅读, 如何使亲子阅读让每个家长和学生都接受、重视和坚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 下阶段研究工作的计划: (2014 年 8月——2014年 12月) 1、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进行推广,不断地深入阅读教学的改革。2、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3、课题成果展示。 4、针对存在的各种困惑,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我们将不断地探究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合理安排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时间,扎实开展学生的阅读活动,使每个学生的阅读真正取得实效。
课题研讨: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交流课题践行的心得,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