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行】榆林佳县道教名胜白云庙

标签:
陕西榆林佳县白云庙古建筑群 |
分类: 西北游 |

白云山位于陕北榆林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这里山水相映,白云缭绕,松拍参天,庙宇林立,是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和道教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云山古称,亦叫嵯峨岭,后因终年白云缭绕,而称白云山,庙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

白云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清雍正二年重修并增建。占地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70平方米,含古建筑56栋,是陕西境内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

白云庙因山势而建,主要建筑在南北向山梁上,从山脚到庙内有石牌坊、618级磴道、木牌楼、五龙宫、四重天门及真武殿等。各天门周围分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诸祠。

主殿真武殿平面呈“凸”字形,由前部面阔三间的卷棚顶与后部面阔五间的悬山顶勾连搭而成。真武殿东、西有藏经阁、玉皇楼、文昌阁、三清殿等建筑35座。

白云山建筑布局采用了前低后高,层层上升,主体建筑位于后部高台上的布局手法,并结合地形,高低错落设置,将形式多样而玲珑的人工建筑与粗犷浑雄的自然山水和谐地溶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烘托,形成仙山琼阁之势,为布局之一绝。

白云山庙观的建筑,既有统一的格调,又富于变化,建筑空间的连接体则更是丰富多变,这些建筑结合了明清两代的营造方法,又明显融人了地方风格,使之更臻完美。白云观山头院落,松柏掩映,整个环境寂静幽雅,虚幻神奇。白云观新修养真楼、石牌楼,复修超然阁,新修山门、望云亭、点墨廊、元辰殿、东升桥等建筑,使这座古建筑群更加完善。山借庙而扬名,庙以山而隆盛。白云观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

元辰殿,建于1992年,这是座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面阔7间,面积近500平方米,殿内正中塑斗姆及左铺右弼,四周塑60元辰。



三清殿是白云观最早的庙宇,扩建于1642年。三清,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道教的三位至尊天神。
文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层走马楼。文昌本指紫微垣中的六颗星辰,古代视为神座星辰,文昌帝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是科举士子的保护神。
超然阁,这里可供游人歇脚乘凉。当我们驻足在这座重檐歇山式木构方亭时,风铃声声,清风习习,一种远离城市的喧嚣之感油然而生,于是烦恼顿消,顿觉天地之大,胸怀无量,豁达超脱。

藏经阁建于1619年,封护檐硬山式,二层走马楼砖木建筑,三昂七踩斗拱,五脊六兽,琉璃瓦顶,“日月凤凰”琉璃墀头。为白云观主要建筑之一,内存有道经4726卷。



三官殿坐落在高出地面一米的平台上,单檐歇山式,整个建筑气势雄伟。大家看到金字匣额“三官殿”上悬前檐,这是著名书法家吴三大手迹,殿门两侧橱联上书,“天地水三官之灵纲纪造化,上中下三元之气流行古今”。三官殿建于明代,三官又称三元。这里供奉着上元赐福天官,中元赦罪地官,下元解厄水官。




真武祖师殿,俗称正殿。白云观的中心,也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真武祖师殿由前后两殿组成,古建筑专家考证,后殿为明代建筑,建于1605年,前殿为清代建筑,该建筑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建筑风格。

游人迸大殿院首先看到的是一株参天古柏,冠盖如云,一对石狮雄踞院中。正殿两厢建有五祖祠、七真祠,祠南是相对而立的钟鼓楼,正殿对面是彩绘乐楼。

真武祖师殿处处显示着主殿的威严,整个院落错落有致,古朴幽深。真武祖师塑像端坐平台,这座铜像高达3米,重5000斤,两边有泥塑十大元帅,选型美观,栩栩如生,神威赫赫,喻以真武祖师出巡之势。

民间传说,真武祖师乃玉帝分身投入凡胎,修炼三世又42年而成。 大殿内悬挂“玉虚宫”金匾,“玉虚宫”三个字苍劲有力,传说为玉凤真人手书。

两壁的壁画为明、清所留,描绘了祖师降生和修炼的神话故事。 真武祖师内的壁画绘于明万历年间,它以极其宏大壮观的场面,描绘了道教诸神拜谒真武祖师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