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行】榆林红石峡摩崖石刻
标签:
陕西愉林红石峡摩崖石刻群塞上碑林杂谈 |
分类: 西北游 |

红石峡是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第一胜景,不仅有着优美的边塞风光,更因它是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塞上碑林”。红石峡又名雄石峡。位于陕西榆林市北3公里处。红石峡红岩对峙,杨柳成荫,长城穿峡而过,榆溪河奔腾不息,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

来到了红石峡景区,就可看见一座俊秀挺拔的山门楼子,门洞上方镌刻着“红石峡”三字,这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的遗墨。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学执教,传播新文化,是刘志丹将军的导师。

陕北古城榆林,历史上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被称之为“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之一,为首批被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别名“驼城”,位于陕西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区和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康熙皇帝曾赐予“两守孤城”,“千秋忠勇”之牌匾,素有“九边重镇”,亦有“小北京”之美誉。

越过门楼,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两边东西相峙的赭色石崖,崖壁上布满了星罗棋布的石刻题匾和大大小小的洞窟。沿壁根石阶而下,绿荫掩映间,一条碧水穿峡而过,潺潺作响,徜徉于双崖壁立的峡间。


西岸壁上的书法石刻颇为著名,旧时边将、文人来榆林,多在雄山寺豪饮唱和,并在此留下160多幅宝贵的书法艺术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

从题字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这些题刻中,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雄健、挺劲。题刻中有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的对联,革命先烈杜斌题刻的“力挽狂澜”字迹苍劲,功力不凡。

红石峡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据史料记载,有44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据记为明代所创,“文革”中尽遭严重破坏,所存无几。








现仅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部分窟以隧道连通。西崖仅有5窟,但已面目皆非,非昔胜比。较大的石窟有圣母殿、大雄殿、观音堂、石佛殿、圆觉殿、睡佛殿、慈仁殿、小须弥殿、园沁殿等,除个别重新塑像外,壁画、碑记等荡然无存。但石窟内天花顶上的藻井仍保存完好。

据石窟内1487年碑刻《创建石佛殿记》记载,红石峡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成化年间维修后,改为雄山寺。到清康熙年间又重修,更名镇远寺。现在寺庙石窟大多为明成化年间至嘉靖间开凿修建的。1673年,因洪水冲毁翠然阁而重建,复称“雄山寺”。后经多次维修。




红石峡的摩岩石刻分为东、西两部分,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作品,虽然年代不十分久远,但也有不少名人的墨宝。在红石峡的东崖上,大多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凿刻的,其中左宗棠的“榆溪胜地”、马占山的“还我河山”是比较著名的。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从那些题字的内容,也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