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行】千年古刹杭州灵隐寺

标签:
浙江杭州灵隐寺天王殿大雄宝殿 |
分类: 华东游 |

位于西湖灵隐山麓的灵隐寺,为杭城最早的古寺,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创建于东晋咸和三年,距今已有1670多年了。灵隐寺的创建,颇具传奇色彩。前章已经提到过,印度僧人慧理从中原云游入浙,登临灵隐山时,见山中--峰似曾相识,说:“此乃天竺灵鹫山一小峰,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在飞来峰下卓锡建寺。

灵隐寺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等五大殿。灵隐寺山门内的第一重殿——天王殿。因为本寺对面有飞来峰,相传此峰是从印度灵鹫峰飞来。因为本殿供有四大天王,故本殿名为天王殿。

在天王殿大门上有二匾额“最胜觉场”以及“威镇三洲”。匾额“最胜觉场”为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龚勉书。古代神话认为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四方有四洲,即东胜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贺州、北俱卢洲。相传北方是净土,因此韦驮只需威镇东西南三洲故名。两侧有民国浙江省省长张载阳题楹联:“立定脚跟背后山头飞不去;执持手印眼前佛面即如来。”


天王殿两侧分列着四大天王,高达8米,俗称“四大金刚”。塑像上方的匾额分别是天涯海国、大千世界、仰之弥高以及神通广彼。这四位威武凛然的四大天王不仅是佛法的守护神,也充当了凡间百姓美好愿望的代言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天王殿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菩萨,他手执降魔杵,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韦驮像高2.5米,是南宋初期用整段香樟木雕刻而成,佛身可以一块块卸下来,不用钉子再重新镶嵌装配,是现存灵隐寺中最古老的一尊佛像,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民精湛的雕刻工艺。

正殿大雄宝殿是灵隐寺最雄伟的建筑,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意为一切无畏的大勇士,是古印度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所以,信徒们就把供奉佛祖像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清代所建的仿唐建筑,它采用古代建筑单层三重歇山顶的传统手法,加上高高翘起的飞檐翼角,使庞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殿字的瓦饰、窗花、斗栱、飞天浮雕以及天花板上的云龙绘图,均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艺术。本殿共高33.6米,面宽七间,进宽四问,气势轩昂,雄伟壮观,在国内其它佛教寺院中并不多见。

大门有楹联:“合三百六十古精庐,此云祖山应得殊胜,利益安乐;积无量千万诸善根,故名佛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由民国第一任杭县县长汪钦撰,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书法鉴藏大家胡宗成书写。

进入大雄宝殿,正中莲花石座上趺坐的是佛祖释迦牟尼。这尊佛像高19.6米,加上须弥座石基总高24.8米,用24块香樟木雕刻而成,全身贴金,共用了86两黄金,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香樟木雕坐像,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作品。只见佛祖头部微微前倾,两眼凝视,右手微抬,仿佛正向朝拜者讲经说法。

这尊佛像是1953年重修灵隐寺时,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邓白教授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塑为蓝本构思设计,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华东分院雕塑系教师和民间艺人合作创制。这座佛像是我国寺内供奉高度第二的大佛。

殿内东西两边有二十尊立像,名叫二十诸天。他们本是古印度神话中罚恶护善的二十位天神,佛教采用其说,作为护持佛法的神。

在释迦牟尼像的后壁是一组气势恢弘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彩色立体群塑,高20余米,全部用粘土制作而成,塑造了以童子观音为主体的150多尊佛像。

据佛经讲,善财童子是福生城长者五百童子之一。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善财。他曾向文殊菩萨 请教过佛法,文殊菩萨指点他去南游110城,参访53个名师,最后遇到普贤菩萨 “即身成佛”。所以佛教建筑中的阶梯常铺为五十三级,比喻“五十三参,参参见佛”。

双手合十,身穿红肚兜的就是善财,他是第二十七参,遇到观音,得道后成为观音的胁侍。中间为手执净水瓶的观音菩萨 ,右侧即为成佛的善财,左侧为龙女,也就是民间所称得金童玉女。



灵隐寺的第三重殿为药师殿。此殿单层重檐歇山顶,面揭七间,进深三间,正门上方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的“药师殿”三字,字体端庄,遒劲有力。


殿中莲台座上结跏趺坐的是药师佛,左边站立的是日光菩萨,手托太阳,象征着光明;右边站立的是月光菩萨,手托月亮,象征着清凉。他们合称为“东方三圣”。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又称为“大医王佛”。因为他能使众生离苦得乐,解除病痛和灾害,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消灾延寿药师佛”。

两侧有楹联:“五蕴皆空,一尘不染,虽非类横侵,终与感化而归正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有情通则,更期精进共证菩提。”

灵隐寺的第四重殿是直指堂,即藏经楼。直指,意为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堂,也就相当于其它寺院的法堂,在寺院中它主要是用于讲经说法,寺院许多大型的讲经法会,都是在这里举行。

藏经楼建筑依山而建,密林相掩。在建筑台基的墙上,刻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原灵隐寺方丈木鱼立,著名书法家姜东舒书。

沿两侧石阶而上,这里是灵隐寺的文物展厅,厅内有灵隐寺历代珍藏的文物展。外侧墙上是如来说法的巨型浮雕。浮雕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令人震撼。浮雕两侧雕有对联:“如来说法,狮吼象鸣声震地;天女吹笙,龙飞凤舞气冲霄。”









灵隐寺的第五进是华严殿,灵隐寺的五个大殿贯穿在一个中轴线上,层层递进,华严殿是最后一进。匾额“华严世界”为著名书法家王冬龄书。




华严殿内供奉有三尊庄严雄伟的佛像,中间手结毗卢印的是毗卢遮那佛,左边手持莲花的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右边手持如意的是大行普贤菩萨。三尊佛像仅用一根珍贵巨大的楠木雕刻而成,佛像雕工精致,线条优美,为了和楠木本色相协调,只用金箔勾画了一些细细的花边,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整组佛像高达13米。据记载:三者都是华严世界里的圣人,所以又称为“华严三圣”,华严殿依此而得名。




在药师殿的东侧,是济公殿。供奉的是道济禅师。道济禅师原名李心远,号济公,浙江台州人。南宋淳熙三年出家于灵隐寺,后住净慈寺,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大门上高悬“游戏神通”匾。

济公一生嬉笑怒骂、游戏神通,好打抱不平。自宋以来,老百姓不一定知道历史上有哪位灵隐寺住持的法号,但济公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殿内正中有一尊青铜铸像,他右手拿破扇、左手持念珠、右脚搁在酒缸上,他就是民间家喻户晓的“济公活佛”。





大雄宝殿前露台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塔,它与天王殿门前的两座经幢是灵隐寺最为古老的遗迹,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瑰宝。这两座塔高约12米,为八面九层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灵隐寺两石塔屹立千年而不倒,目睹了千年来寺庙的毁弃和重振。两石塔雕刻精美细致,形象逼真生动,是佛教艺术中的珍品,是灵隐寺最古老、最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自明代就有,后废。清初时重建的罗汉殿影响甚大,声名远播海内外。现在的罗汉堂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罗汉堂,总面积为3116平方米。

罗汉堂气势宏伟,殿堂高度达25米,其平面呈“卍”字形布置。“卍”字为佛祖的三十二相之一,以示万法唯心、万德圆融、万缘俱息之意。匾额“五百罗汉堂”为原灵隐寺方丈木鱼书写。罗汉堂内供奉有500尊青铜罗汉像,每尊高为1.7米,底座宽1.3米,重1吨,其形象各异,表情丰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罗汉堂中央是一座佛教四大名山铜殿,四面透空,分别供奉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在佛教中,此四大菩萨分别象征大智、大行、大悲、大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