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行】杭州灵隐寺飞来峰造像

标签:
浙江杭州灵隐寺飞来峰飞来峰造像 |
分类: 华东游 |

杭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素有“东南佛国”之称。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今天在杭州仍能感受到。灵隐景区不仅有闻名全国的千年古刹灵隐寺,还有古代石窟艺术瑰宝飞来峰造像。这里名山名水、名人逸事、名泉名亭、名寺名佛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幽雅、秀丽、文化氛围浓郁的仙山佛国。

相传一千六百多年前,印度一个名叫慧理的僧人来到杭州,看到西湖山峰奇丽,钟灵毓秀,以为这里是“仙灵所隐”之地,与佛家有缘,便在西湖周边寻址建寺。

最后选定距西湖不远处的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的一处宝地,寺院建成后取名“灵隐”。灵隐寺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不但是佛教修行拜佛的好地方,还是一处古朴幽静、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






灵隐御碑亭内的御文是由清康熙皇帝亲笔为杭州灵隐寺所作的一首名为《灵隐》的诗,“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
位于灵隐与天竺的分道处,有一黄墙黛瓦的照壁,上题有四个大字“咫尺西天”,建筑古色古香,为清代遗存物,示达此处前有天竺、旁有灵鹫。天竺是古印度理想中的佛国,佛祖坐禅说法讲经之处。古人有“山名天竺,西方即在眼前”,“咫尺西天”寓意着走到这里,距离佛国的境地就不远了,它是清人为灵隐寺留下的点睛之笔。
理公塔,又名灵鹫塔,是杭州现存唯一的明塔,用石块砌成,六面六层,殊为罕见。全塔由下至上逐级收分,结构朴实无华,别具一格。理公塔为灵隐寺开山祖师慧理瘗骨之地。始建年代无考,宋开宝八年重建,明万历丁亥年夏夜,塔因大雨而毁圯,明万历庚寅年,僧人如通与信徒程理为纪念慧理,又重建“理公之塔”。
灵隐寺周边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印度僧人慧理到此看了后说:“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所以,寺周边的这座山峰被称着“飞来峰”。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与周围群山迥异。山中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飞来峰的巨岩怪石,如矫龙,似奔象,如卧虎,似惊猿,远远看去山中造型各异的奇峰怪石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宏道曾盛赞:“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
飞来峰不但奇石嵯峨,风景优美,而且是我国南方古代石窟艺术重要地区之一。在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射阳洞以及沿溪涧的悬崖峭壁上,有五代至宋、元年间的石刻造像三百四十五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
飞来峰上的造像,数量多,规模大,是国内最多的喇嘛密宗造像群,以元朝时期保留下来的最多。这些佛像袒露胸肩,面部慈祥。他们中以无量佛母准提像最为精致,佛龛呈粗宽的喇嘛塔形状,佛母三头八臂,端庄安祥,旁有天女飞翔、衣着轻盈,四个护法金刚威武有力。元代造像继承了宋代风格,但手法运用的更加娴熟。位于呼猿洞口的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菩萨,各个容貌端庄,衣饰富有纱质感。



笑脸相迎的大肚弥勒佛,它是整个飞来峰造像中最大的一龛,长9.9米,高3.6米。您瞧,他慈眉善目,安然坦坐,一手按布袋,一手拿念珠,在两旁十八罗汉的拥簇下,他“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尊雕刻于公元1000年宋代杰作已成为飞来峰造像的标志性作品。



冷泉溪又名北涧、石门涧。飞来峰至冷泉亭一带,涧水溜玉,画壁留青,是山之极胜处。冷泉溪沿岸据悬崖峭壁的自然形势,开龛造像共37龛72尊。造像体量较大,多凿于元代,较为重要的有大白伞盖佛母、秘密大持金刚、摩利支天、救度佛母、多闻天王、无量寿佛和四臂观音等,另有一座多宝铁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