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重庆游】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下)

标签:
重庆大足石刻宝顶山千手观音圆觉洞 |
分类: 西南游 |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之后就是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龛正中刻正在说法的释迦佛像,左手持钵,右手结说法印,头顶出毫光,光中现“五趣”图像和忉利天宫。佛前立一碑上刻《三圣御制佛牙赞》,碑左刻“惟有吾师金骨在”,右刻“曾经百炼色长新”。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造像以佛弟子阿难入城化缘为导线展开:一日,释迦在阿闍崛山中聚众说法,弟子阿难入城化缘,于王舍城外遇见一青年男子,因供养父母家产荡尽,却仍平担着双目失明的老父母沿街乞讨。

要得三个饼,好的两个供给父母,坏的那个还舍不得马上吃,而是别在腰间,留着以防下一顿没要到食物时,给父母充饥。阿难正看得感动,有六师外道(是指当时与佛教对立的六个哲学派别)迎面而来。他们指着这个青年男子,用讥讽的口吻对阿难说:你老师自称有大德,却舍弃双亲,丢下妻儿不顾,独自到深山修行,实在是一位沽名钓誉之徒,还不及这位乞丐有孝心!

光头大脑、憨厚忠实的阿难听了六师外道之言,半信半疑,神情尴尬地返回山中问老师:佛家可有孝乎?释迦道:此话非尔等之言,该从何而来?阿难道:为六师外道之言。于是,释迦牟尼召集三千大千世界诸佛菩萨,大放五色光明,为说《大方便佛报恩经》,以正视听。

在释迦像左右刻11则释迦行孝故事。1.释迦因地鹦鹉行孝、2.释迦因地行孝剜睛出髓为药、3.释迦因地行孝证三十二相、4.释迦因地舍身济虎、5.释迦因地割肉供父母、6.释迦因地雁书报太子、7.释迦因地剜肉求法、8.释迦因地为睒子行孝、9.释迦因地舍身求法、10.释迦佛诣父王所看疾、11.释迦牟尼佛为末世众生设化法故担父王棺。

事实上,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佛教,虽然佛经典籍浩如烟海,但从中谁也找不到“孝道”两个字。所以说,大足石刻中的这幅《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集中而准确地诠释了佛教与儒家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的历史。

父母恩重经变相。经变相就是指把经文的内容变成图像。《父母恩重经》这本经书出自中国,说的是父母哺育的恩重比山高比海深。这组像是宝顶山造像反映生活气息和中国伦理的重要龛窟,它的出现是中国哲学史上儒佛道三教经过长期斗争长期融合的结果。

上面坐着的这一排佛,一共有七尊。他们就是贤劫七佛,谓过去庄严劫中三佛,贤劫中四佛。指释迦佛及其出世前所出现之佛,共有七位。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

这七尊佛都有名有姓,有出生的时间和地点,说明佛到人世间来都离不开父母。下面共分为10组雕刻,从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哺育不尽恩、洗涤不尽恩、伪造恶业恩、究竟怜悯恩,全都是展示父母对子女的无上恩情。

父母恩重经变像通过展现父母含辛茹苦孕育子女的生动过程,宣扬了中国古代悠久的孝文化。片中金色的雕像自右至左为咽苦吐甘恩和哺育不尽恩。做左侧是伪造恶业恩,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为儿女杀猪宰羊热闹地办婚事。按佛教教义所说,杀生是造恶业。父母宁愿自己入地狱受苦,也不愿让儿女沾杀生之罪名。

父母经重恩变相紧邻毗卢道场,毗卢道场是宝顶山石刻两处洞窟造像精品之一,高6.6米,宽11.6米,深4.2米,其造像精工富丽,形神兼备,佛像面部肌肤细腻,静丽温婉。

所谓“毗卢道场”,即是佛教密宗尊神毗卢舍那佛设坛讲经说法之处。故窟内造像表现的是毗卢舍那佛给众菩萨、僧众讲经说法的场面。

窟壁正中以高浮雕的形式刻着一转轮经藏,中间端坐着毗卢遮那佛,他手结最上菩提印,口吐文理之光,密传真言,直入诸佛菩萨之耳。毗卢佛在此所讲之法为《华严万行万德》即:行为和道德规范。

由此演绎出后面四部阐发德行义理的经变图像。声音本属音响艺术的表现范畴,直觉的造型艺术不好表现,但匠师们却在这里巧妙地用雕刻艺术手段把它表现了出来。

在转轮经藏的基座上,匠师们以浅浮雕的形式雕刻出一组弥勒经变故事,两旁刻有“正觉院”和“翅头城”,中列十个人物或坐而讲法,或虔诚跪听,或顶礼膜拜,以精简之笔,描绘出丰富的内容。其人物神情动态的刻画于细微处极见功夫,可堪玩味。



千手观音造像位于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大佛的南崖,开凿于南宋,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经过八百多年的岁月,早已病害缠身。2008年,“大足宝顶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项目”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千手观音开始了8年艰辛的修复之路。

经过数百位专家和文物修复工作者之手,曾经满身“伤病”的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于6月13号顺利完成所有“手术”,重现金身。一场耗时持久、国内外罕见的石刻造像修复工程,也画上了句号。经过这次彻底的修复后,现在的千手观音造像披着100多万张金箔终于“重现金身”。

800多岁的“千手观音”主尊端坐莲花台,全身金光熠熠,神态庄严雍容、容光焕发,一改往日的暗淡斑驳。佛像身上有耀目的金色,深沉的灰青,厚重的朱红,830只金色手掌层层叠叠地从主尊的左右和上方伸展开来,状如孔雀开屏,闪耀着“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的惊世之美。

孔雀明王经变相,变相,简称“变”,是佛教画术语,指用绘画或雕刻所表现的佛经故事。龛高6米,宽9.5米,深3.2米,刻像37尊。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在佛教所有的明王中,他是唯一以慈悲相出现的,其他明王皆以愤怒相出现。他以能驱除诸般毒术,禳灾去祸为特征。

九龙浴太子图。佛经说,释迦之母摩耶夫人40岁尚未有子。一晚,梦见一孩子乘六牙白象进入她的右腋,于是她便身怀有孕了。怀胎十月,按古印度风俗回娘家分娩。路经蓝毗尼花园时,见园中好鸟鸣歌,清凉静爽,便入园小憩。她抬举右手折花之时,释迦太子即从其右腋钻出。他一落地便是芳香遍地,祥云缭绕。他朝东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莲。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称“天下地下,唯我独尊”。于是两位金刚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天空九龙奋飞,喷吐冷暖二泉为太子洗礼。

释迦涅槃圣迹图。龛高7米,宽32米,深5米,刻像37尊,是大足石刻中体魄最宏伟的一尊造像,在大佛湾内占据了最显赫的位置。他横卧于佛湾东岩,为半身像。

其造型比例恰当,体形丰圆壮硕。由于匠师们多采用圆刀雕刻,所以造像各部分的线条显得较为浑厚柔和,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佛主涅槃时的安祥之态。“涅槃”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意思是大彻大悟,坚定永恒,能使人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彼岸”。

涅槃变相历来具有较为严格的造像仪轨。经书记载,佛主是在两棵娑椤树之间,“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手支颐而卧”。此处的卧佛身位与佛经基本吻合。


宝顶山舍利宝塔。“塔”是“佛塔”的简称。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之后,出现一些珠状物,称为“舍利子”。后来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头也称舍利。把这些烧剩的骨头或遗物埋在地下,在上面建起的塔就叫“舍利塔”。大佛湾内这座实心舍利塔是中国木质楼阁的建筑形式,已完全无印度舍利塔的风味了。由此从建筑上可以看到佛教和其造型艺术的中国化过程。

华严三圣像。龛高8.2米,宽15.5米,深2.05米,刻像119尊,三圣像高达7米。雕造手法简炼,气势磅然。他们头顶崖檐,脚踏莲台,皆重额广眉,悲悯豁达,给人以熟悉、亲切之感。中间一尊像是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的两侧分别是普贤和文殊菩萨。
广大宝楼阁图。龛高7.8米,宽3.7米,深2.5米。这部造像是据自唐不空所译的《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雕刻而成的。据经中所记:有一宝山,山中有宝髻、金髻、金刚髻三仙居住,由于禀信佛法,死后在埋骨的地方生出三根竹子。十月后,竹内各生一童子,于竹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三根竹子变成三所广大宝楼阁。
六道轮回图。龛高7.8米,宽4.8米,深2.6米,刻人物像90尊,动物24身。如果我们把宝顶山大佛湾的石刻比做“佛教基础理论教材”,那么这龛造像就是这部教材的开宗明义第一篇,讲的是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轮盘的中心圈中坐着一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表示“万缘发于心,一切由心造。”即:众生一切善恶行为都由思想意志所推动,发什么样的心,就导致造什么样的业。由于业力的性质不同,所得的报应也就各不相同,来世就会在不同境界之中轮回。

护法神即保护佛国、护卫道场尊严之神祗。据说,大佛湾过去的入口是在这里。按照中国佛教寺院的传统格局,在入口处要塑护法神怖畏,以显示道场森严和邪恶不入。龛高4.3米,宽12.6米,深1.2米,分上下层刻像33尊,上层中部并列护法神像9尊,左右刻6通神像,下层刻有十二生肖中的“兔、羊、猪、犬、猴”等鬼卒7尊,以示护法神昼夜24小时都在坚守岗位,发挥职能作用。



“牧牛图”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禅宗是印度佛学与中国玄学杂交的产物,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的教育重在启迪人的智慧,认为成佛不需外求,主张“识得自性即是佛”。在实践中,禅就是人的全部生活本身。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人性”的耕牛就成了禅学者们“禅思”的对象。

圆觉洞深十二米,宽九米,高六米,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造像。在洞壁的左右两侧,俨然整齐地排列着十二位觉行圆满的菩萨(即圆觉菩萨),他们是: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

他们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正轮流跪于佛前请示,佛各别作答。这一问一答记录形成的《大方广修多罗了义圆觉经》便是这窟造像的经典依据。

整个窟内的造像,可称为宝顶石刻艺术之精华。菩萨们头戴的花冠精巧玲珑,大都为镂空雕刻,她们身挂的璎珞细珠,历经八百多年仍然粒粒可数;她们身上的袈裟舒展柔和,如行云流水一般搭在座台上,极富丝绸的质感,看久了之后,就象微风徐来,亦会“满壁风动”一样。

十二位菩萨个个端庄典雅,风姿飘逸。她们柔和的目光,微微后收的嘴角以及弥漫于脸部,那洞察一切的浅浅微笑,无不透露出她们内心的恬静优雅,显示出她们超凡绝尘的气质。她们脸部的肌肉丰满细腻,具有童颜肌肤的质感,就好似在细润的肌肤下有血液在缓缓流动一般。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洞内的所有造像都与大地浑然一体。圆觉洞并非是一个天然洞窟,它是匠师们在坚硬的岩壁上一锤一锤凿出的洞。八百年前,匠师们的工具非常粗陋,当时又没有爆破技术的广泛运用,这样人工一锤一锤凿出这个精美的洞窟,必须要求工匠师除了具有高度的智慧、严谨的态度和娴熟的技巧之外,还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才行。圆觉洞是古代艺术家们超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技艺的结晶,它不愧为是“宝顶山石刻艺术之冠”。

在圆觉洞的洞口外侧伏卧着一尊雄狮。狮子造像在国外是呈自然状态的居多,而在我们中国,它蕴涵的人的意识和精神方面的东西要多一些。它在佛教中是起着使人正心不起邪念的作用,同时也象征佛说法如狮子吼,能威震四方,让众生豁然开朗。

之后就是正觉像,这尊造像手结外缚印,头上有“平顶金刚印”。据考证,这尊造像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因为在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外缚印是指交叉二手十指而作拳,以左手五指置于右手五指之上,使十指外现于掌外。这种拳印特用于胎藏界曼荼罗,表示莲花上之月轮,八指相叉表示八叶莲花。也有说外缚印是显十地圆满之形。





旁边一堵石壁,上面是同治年间大足知县王德嘉题写的圆润饱满的“宝顶”二字,下面是宣统年间涵若龙必飞题刻“福”、“寿”二字,中间有联曰:“敬书大福劝人质朴,触目惊心介尔景福;再书大寿劝人忠厚,人信吾言必得其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