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重庆游】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上)

标签:
重庆大足石刻宝顶山地狱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 |
分类: 西南游 |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海拔527.83米。宝顶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南宋年间,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二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忠孝、诚信、礼仪、廉耻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
大足石刻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齐名。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更是世界罕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重庆唯一世界文化遗产。

2011年10月,启动实施了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提档升级工程,该工程计划总投资6.8亿元,将景区面积从230亩扩大至1100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改造建设大足石刻博物馆,新建孔雀园至大佛湾景观甬道、牌坊、观景塔、经幢、桥梁、停车场、入口大门及游客服务中心等。

宝顶大佛湾建于南宋淳熙佑年间,是在主建者当地名僧赵智凤的总体构思下历时70余载开凿而成的佛教密宗道场。该石刻区内容丰富,“凡释典所载,无不尽列;几乎将一带大教,搜罗毕尽”。其突出特点是:规模宏大、教义完备、选材周密、布局紧凑、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艺术精湛、气势磅礴。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大足石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它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



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东有小佛湾、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桷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13处景观。其中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宝顶山石刻,气势磅礴,宛如一卷镌刻在500多米的崖壁上的连环图画,前后内容连接,雕像无一雷同。而且佛教的世俗化、民族化、生活化特别显著,可以说完全是中国化了。
赵智凤南宋昌州(今重庆大足县)人,大足宝顶山石刻创始者。5岁时,靡尚华饰,以居所附近有古佛岩,遂落发为僧。16岁外出云游3年。淳熙六年返乡,传柳本尊法旨,承持其教,命工首建圣寿寺,发弘誓愿,普施法水。他按道场要求,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在宝顶大佛湾琢诸佛像上万躯,建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大型石窟群。

大佛湾石刻造像依山势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题材广泛,龛窟衔接,布局严谨,整体感强,气象壮观。佛像构思新奇,雕刻技艺娴熟,世俗色彩浓郁。内容多属佛经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释迦涅圣迹图、父母恩重经变像、地狱变像、圆觉道场、牧牛道场等,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宝顶山石刻的游览路线从大佛湾北沿西端尾部开始,第一个主题是柳本尊行化事迹图,又称柳本尊十炼图。唐光启二年(886),柳本尊在天池坝老家设道场,于佛前发愿盟誓,束香于指,以火烧灼,号称“炼指”,开始了他的第一炼,以示救世的誓愿。

柳本尊行化事迹图画面正中尊为顶戴毗卢佛化像的柳本尊像,坐身高52米,他戴帽着交领襟衫作居士打扮,右眼已眇、缺左下耳、左袖软搭于膝上作断臂状,右手举胸前食指、中指伸起,拇指与四、五指弯曲。主尊两侧各有一半身胁侍菩萨,下层两侧各有一顶化佛的侍者,右侍者手捧耳朵,左侍者手捧断臂。
柳本尊行化事迹图龛高246米、宽248米,全图分为三层。上层:五佛四菩萨,均结跏趺坐于小圆龛内。正中是毗卢舍那旨,左右是宝生佛、阿弥陀佛、阿佛、不空成就佛。五佛皆螺髻,金身,面相近似。五佛两边有文殊、观音、普贤、大势至四菩萨。四菩萨皆戴冠,著袍,双手合十。中层:正中莲台上坐主像柳本尊,肩部两侧,各有五组造像,此即“十炼图”。
下层:为柳本尊的十七位文武仆从侍卫图及十大明王像。柳本尊行化事迹图东侧是地狱变相,龛高12.68米,宽19.95米,深2.44米,刻像133尊。中国的地狱观念形成于东汉佛教传入后,在古印度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鬼神灵魂思想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地狱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善恶有报、惩恶劝善。这里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地狱变相。



在刀船地狱的上方,匠师雕刻了一位美丽、善良、淳朴的农家养鸡女的形象。她发髻双挽,脸上弥漫着一种含苞欲放的微笑,正迎着晨光掀开鸡笼放鸡出来。首先出笼的两只鸡在争啄一根蚯蚓,其他的鸡都在争光恐后地往笼外钻……。整个画面洋溢着一种清新的乡土气息,充满了农家生活情趣。养鸡女的形象更是被刻得传神入微,人们总被她那美好的形象和幸福的喜悦所征服。
在十大冥王的中间端坐着地藏王。他手托摩尼宝珠,宝珠放出六道佛光,其中两道上天,两道入地,以示其智慧之心上至天堂,怜悯之心下及地狱,他在关注着地狱里的一切受苦众生。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高8.1米,宽20.2米,深3米。刻像面积16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堪称全国同类题材之冠。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刻像169尊。上部为西方净土盛况,中为西方三圣像,下部及左右刻三品九生、十六观等。堪称中国石窟艺术同类题材造像之最。
这龛造像亦称“西方净土变”,西方净土变是佛教壁画和石窟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是根据净土宗所奉的净土三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所刻。
宝顶这龛西方净土变,在上层刻西方三圣和极乐盛况,下层刻三品九生,两侧刻十六观,以饱满的构图,精巧的雕琢,琳琅满目的形象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们理想中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盛况。
在七重栏楯的上方端坐着“西方三圣”主像。中间为阿弥陀佛,其左右胁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专门接引众生往升西方极乐净土,亦称之“接引佛”。其头布螺髻,面目慈祥,表情宁静。观音是“大悲”的象征,凡受苦众生,只要念其名号,皆能寻声前往拯救解脱。其头戴化佛宝冠,胸饰璎珞,显示出悲天悯人的气度。
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而得名。其头戴宝瓶冠,身着天衣,气度不凡。二菩萨头顶上方各有十方诸佛并列,背后有祥云缭绕,飞天起舞,青鸟翱翔;左右侧刻有珠楼和大宝楼阁;在七重栏楯的七根莲花柱上,各立有一天国乐童,他们或横笛吹奏,或手持拍板,或吹箫击鼓,共演法音。其形象乖巧,神态专注,似沉醉在优美的天乐意境之中。在栏楯之下刻着图文并茂的“三品九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