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云南腾冲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 |
分类: 西南游 |
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县城西南的叠水河畔、来凤山北麓,是为了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目前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这里埋葬着3000多名中国远征军将士和十几位盟军官兵,几乎每一个到腾冲的中国人都会来到这里祭拜先烈。
1944年夏,为了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策应密支那驻印军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六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于9月14日收复腾冲城,敌囚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及以下6000余人全部被歼,我军亦阵亡少将团长李颐、覃子斌等将士8000余人,地方武装阵亡官兵1000余人,盟军(美)阵亡将士19名。
楹联家陈志岁先生《腾冲国殇墓园》联:“狠扫倭儿不顾身,模糊多少血躯,百代追思惨烈,长教国士须勤志,镇定完全心气,千秋鉴记撄攘。”在战役结束后,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倡议兴建陵园以祭悼国军阵亡将士。
此后在印度华侨的援助下开始修建墓园,于1945年7月7日正式落成。李根源根据《楚辞》中的“国殇”一篇,为之起名为“国殇墓园”。国殇墓园可说是腾冲军民以鲜血写成的一部活的史书,9168名牺牲者,以可贵的性命谱成了书内的爱国篇章。
从大门进入,墓园内松柏青翠,环境清幽肃穆。在松柏林中,放置了李根源和盟军将领的雕塑以示纪念。穿过松柏林,看到了墓园的主体建筑。建筑以中轴对称、台阶递进形式,由大门经长甬道循石级而上至第一台阶,再循石级而上,在甬道尽头的高台正中刻有“碧血千秋”四个大字,为蒋中正所题,李根源书写。
沿墙分两侧上至第二台阶,建有庄严肃穆的忠烈祠。忠烈祠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四周设回廊。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正门上悬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
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左右分佩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刻有九千余烈士的姓名。
祠前立有数通石碑,主要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碑、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记述腾冲作战经过的《忠烈祠》碑和《腾冲会战概要》碑、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书》碑、张问德的《答田岛书》碑等。
忠烈祠的背后是相对高度31米的小团坡,坡顶立有高10米的纪念塔,是用腾冲特有的火山岩雕砌而成。塔身正面镌刻着霍揆彰的题书“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正面刻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民族英雄”四个蓝色大字,其余三面为腾冲抗战纪要铭文。
以塔为中心,辐射状地把坡体分为六个等分,每个等分都代表一个师,密布着墓碑。墓碑上书阵亡将士的姓名和军衔,碑下均葬有阵亡官兵骨灰。整个烈士冢共立墓碑3346块,其中包括战死的援华美军人员。
从小团坡下来,参观了两个纪念展厅,展览分为“太平洋战争”、“腾冲抗战”、“腾冲人民对抗战的贡献”、“中印公路的建筑”、“腾冲战役中部分抗日将士事迹介绍”五个部分。看着一件件的实物和纪实照片,确能体会到当时战争的艰难和惨烈。
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惨烈的一页。为了切断当时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日本法西斯从东南亚反抄中国的大后方,企图攻占云南、威胁重庆,迫使中国就范。1942年5月,日寇的铁蹄踏上了滇西的土地,腾冲就此沦陷。
5月5日,中国军队及时炸毁了怒江上的惠通桥,才将沿滇缅公路进犯的日军阻击在了怒江西岸,从此两军在怒江东西两岸对峙长达两年之久。1944年5月,为策应中、英、印联军对缅北日军的反攻,重新打通滇缅公路,收复怒江以西的失地,据守怒江东岸的中国远征军发动了滇西反攻战役。
1944年5月,远征军便以二十集团军6个师的兵力实施腾冲反攻战。腾冲城是滇西最坚固的城池,兼有来凤山作为屏障,两地互为依托。日军经过两年多的据守,在两地筑有坚固工事及堡垒群,准备了充足的粮弹。据统计,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20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达40余次,毙敌6000余名,国军第二十集团军共阵亡9168人,最终收复了腾冲,使腾冲成为滇西最早光复的县城。
收复腾冲一战,使得腾冲城被夷为平地。“没有一片树叶没有2个以上的弹孔,没有一所房子可以遮风挡雨”,可见战斗的惨烈。在战役结束后,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倡议兴建陵园以祭悼国军阵亡将士。此后在印度华侨的援助下开始修建墓园,于1945年7月7日正式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