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境内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农宜林。石屏异龙湖为云南高原天然淡水湖,被列为“八大明珠”之一;宝秀赤瑞湖,历史曾获有“西湖”称誉。这里气候宜人,冬不围炉,夏不用扇,青山绿水,河流纵横,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豆腐之乡、兰花之乡、柑桔之乡、杨梅之乡。清末袁嘉谷先生在《异龙湖歌》中称异石屏名特产品,诗说:“独有异龙湖,席草龙珍草。菱藻韵流香,鲦鳍珍入脍。花鱼细于指,琼筵甘而脆。砚石龙肝割,珠泉龙涎沸。韭借秀山传,菜以树头美。器精称乌铜,饭精称紫米。”石屏县山青水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众多,自古以来民风纯朴,知书识礼,儒风沿存,素有“钏灵毓秀,人才辈出”之赞誉。自元朝以来,七喜向学,人文蔚起,民间因重教兴文而人才济济,清代有“文献名邦”之称谓,被誉为“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题有“文献名邦”匾,明清两代出翰林16人,文武进士77人,文武举人638人,云南第一位开风翰林许贺来,两次翰林张汉,云南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均为石屏人。
“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这是当初对石屏纸香墨飞词赋满江的人文炳蔚胜景的戏言。这些才子都用过石屏紫石做的砚台哦。
http://s2/mw690/003PPV2Tgy6HLrYxZTjf1&690
http://s3/mw690/003PPV2Tgy6HLrYmVsmb2&690
http://s14/mw690/003PPV2Tgy6HLsyTeIB2d&690
在石屏县,有一座山叫砚瓦山,有关这座山地名的由来,兴许就是与山上盛产的砚瓦(紫石)有关。此山位于县城中西部,主峰笔架山海拔2168.5米。石屏县志介绍,石屏城南砚瓦山产紫石,形如马肝,不柔不刚,颇发墨,可做砚材。纹理精密细致,属片页状岩石,可像书本一样一张张揭开,一层层剥离。用此石制成的紫石砚,质坚不易碎,细而不滑,磨墨细润无声,贮墨不易挥发,字迹润泽透亮,颇受文雅人士喜爱。旧时石屏紫石与大理点苍石,武定狮山石共称“滇中三石”,明代石屏知州余秉清有诗《碧山鸲砚》,称赞的就是砚瓦山的紫石:“南山美产胜端溪,磨琢功成世所稀。曾说昔年廉介士,行装未肯一持归。”从这首简短的诗句不难看出,石屏砚瓦山盛产紫石的悠久历史。
石屏自明洪武年间沐英流滇屯田,江南籍大量汉民迁入,带来了大量的汉文化。明清以来,明军的进入与留守,使一大批军中文官留在石屏本土安家,在日常处理军务和书信往来中,多使用砚台毛笔书写。既然砚瓦山上盛产紫石,开采使用便在情理之中。
http://s15/mw690/003PPV2Tgy6HLrYCSm29e&690
明
石屏紫石砚 袁嘉谷
当年砚瓦山山脚下几个寨子的人都上山开采紫石,开采出来的紫石根据石质和大小,切割后,用竹篮挑回家,可制成大小不一的砚台、磨刀石、灶面石、墓碑、墓志铭等。之后随着瓶装墨汁、水泥、油石和瓷砖的出现,对紫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紫石受到“排斥”,逐渐走向衰败。
http://s1/mw690/003PPV2Tgy6HLrYP19640&690
http://s6/mw690/003PPV2Tgy6HLrYaQYZe5&690
在砚瓦山山脚的柏叶寨和城郊附近的小西山,至今还有两块用紫石书写的牌匾依晰可见:小西山一农户大门头上用紫石写有“玉署飞英”,柏叶寨村子中一座老宅院大门门头上用紫石写有“李氏宗祠”,字体清晰可见,刚劲有力,历经上百年风雨冲刷,紫石色不褪,依然原本。
http://s2/mw690/003PPV2Tgy6HLrYgRTH71&690
时至今日,紫石砚虽然悄然无声地退出历史舞台,但在石屏,人们似乎没有遗忘这个文化珍宝,石屏的街道,就有一条被称作紫砚街。石屏文化名人苏佛涛先生对紫石砚也颇怀真情,他曾赋诗一首《紫石砚颂》,赞美家乡盛产的紫石砚:
你曾是秀才的良朋/你与举人过从甚密/进士视你为知己/翰林将你做伴侣/你与楚石为昆仲/狮山石与你称兄弟/你与端砚相媲美/歙砚与你相攀比/留砚堂上/你明证张汉的清节/涂卓的诗碑/焕发着你狂妄的气息/许小泉的山石经过你的磨砺/袁家谷先生的诗文闪耀着你晶莹的珠玑/博物院中有你秀雅的倩影/收藏家四下里将你苦苦寻觅/文房四宝因你而神完气足/文献名邦中你的功绩不可磨灭/高耸的玉屏山哟/女娲炼石补天曾将你的魂魄采集/紫石砚哟/你身上的流光溢彩/至今还闪烁着补天的痕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