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在左管教在右》读书心得——马良君

(2019-06-12 19:49:26)
分类: 教师读书活动

《爱在左管教在右》读书心得

——马良君

机缘巧合,在一次无聊的时间里,在他人办公室随意串门期间,拿起她桌上的一本书。即台湾省卫生机构心理卫生中心的心理治疗师金韵蓉老师的《爱在左,管教在右》。金老师是精研婚姻家庭问题和儿童心理教育的专家,她的书一延续了其细腻、感性的文风,看了大半的我骤然发现这是一本母亲教子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试着用一个很柔软的母亲的心去理解,去感受其他母亲的心。虽然是猝不及防地入了坑,但是我从其心理专业解读儿童教育中还是学到了很多孩子教育的方法和感受到其中的人文情怀,尤其一1班的学生家长基本以“妈妈”为主,我极力推荐这本书给我班级每位学生妈妈,希望他们成为一个越来越柔软的妈妈,这也让我就学生教育的问题跟家长有了更好的沟通交流。接下来我就书中的一些观点与大家简单地交流一下。

认知与道德——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把握教诲的分寸。在瑞士心理学大师皮亚杰的书中有两个十分有名的对偶故事:

A.有个小男孩叫斯利卡。他的父亲出门去了,他觉得父亲的墨水瓶很好玩,所以他用父亲书桌上的钢笔吸墨水玩。可是玩着玩着,他把父亲书桌上的桌布弄上了一小片墨水渍。

B.有一天,一个名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父亲的墨水瓶空了,父亲出门之后,他想把墨水瓶灌满,好让父亲回来后镜能立刻使用。可是,在打开瓶盖时,他把书桌上的桌布弄上了一大片墨水渍。

皮亚杰问:

1.      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      这两个孩子当中,哪一个比较坏,为什么? 

他有提出了另外一个对偶故事:

A.     有一个小女孩名叫玛丽。她的妈妈出门去了,她觉得桌上的玻璃杯很好玩,后来,她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杯子。

B.     一个叫妮妮的小女孩想帮妈妈做家事。有一天妈妈出门去了,妮妮就帮妈妈洗杯子,可是,她打破了3个杯子。

你知道孩子们对这两个故事的问题会如何回答吗?

皮亚杰根据孩子们的反应,概括出了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0发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他人所设定的外在标准,而且,他们会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对错,而不会考虑行为的动机。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他律道德”。但是到了10岁以后,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对道德行为作思考判断,而且认为行为的动机比结果更重要。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学家称之为“自律道德”。

所以,一个10岁以下的孩子会倾向于认为谁弄脏桌布的面积大、谁打破的杯子多,谁就是比较坏的孩子;10岁以上的孩子,则已经能考虑到不管结果如何,只要谁的动机比较正确谁就是可以被原谅的孩子。

所以,如果我们明白了皮亚杰试图告诉我们的儿童认知和道德的发展进程,那么是不是就会更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更明白该怎么坚定教养的准则,以及更清楚在处罚之前得先了解背后有哪些心理动机?

在教学中,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我也经常让学生讨论辨别学生问题中的背后逻辑,就像数学解决问题一样:首先,发现问题,要认识到孩子学习或生活相处中我们是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不必紧张,发现问题后就要提出假设,让学生们说一说问题双方如何处理会更好,接着让学生们验证假设,主要是其他同学演一演或互相辩论,尽量让学生们之间有同理心。最后,和学生们达成一致协议:1.在问题事件中犯错误的一方不仅仅只是说一句“对不起”就算了,而且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补偿,用自己能做到的努力(送小礼物、帮忙值日)等弥补自己的错误;同时,即使是对方原谅了我们,我们也要想办法去获得对方家长或者老师的原谅,因为这样的事情不仅仅伤害了对方,还有我们的班级和让对方家长担心了。2.在问题事件中受害方,若感觉受到一定的伤害,一定要告知班主任,由班主任帮忙进行调节,但我们尽量要对事不对人,不能抓着理不放,在对方内疚以及认真补救的时候站在高点不停地伤害别人。

最后,书中还提到“爱是积极的动力,而不是消极的”,“别用爱来合理化我们的一切行为”;还有,跟孩子聊天,要从小处着手:别问今天在学校做了些什么?要问今天营养午餐吃的是什么?好不好吃?另外,不要急着“纠正”或“否定”,要先表示同理心,同理之后,要学会倾听,倾听的第一要诀是“专注”,看着他的眼睛说话。还有如孩子必须要管教,管教要一定要当下,管教时,要就事论事,不要把自己的情绪投射进去等等,让我受益匪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