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组:数学绘本课初探——许碧慧开课

(2017-05-10 10:46:30)

主题:数学绘本课初探——许碧慧开课

附签到图:

小学数学组:数学绘本课初探——许碧慧开课

碧慧开课:

小学数学组:数学绘本课初探——许碧慧开课

小学数学组:数学绘本课初探——许碧慧开课

研讨流程:

一、许碧慧说课:

选取绘本来突破找规律这一知识点。

数学类的绘本特点:孩子数学绘本阅读能力还较弱,不具备自主读绘本的能力;老师借绘本,结合找规律的知识,以老师讲述的形式带着孩子们一起来读绘本,给孩子一些阅读绘本方法的示范和指导。

本课以找王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绘本与本单元的内容相比较,教材呈现的是图形的简单规律,而这个绘本里面的规律不仅包含重复规律,还有间隔规律,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简单地描述规律。在最后环节,设制了设计规律,让孩子充分体验规律。

二、评课:

慧慧:

全过程参与了磨课,想听听大家的想法;

在问题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引导学生推理的意识,可以多一些追问。

生活中的规律也可以收集一些,让学生欣赏到更多的数学规律图形,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

圣乐:

疑问:数学课上老师上对来说讲得是很少的,但是一到了绘本课上,老师就显得很主动,讲得很多,尽管老师的语言已经尽量简炼了,但仍然显得很多。这个过程中如何取舍?如何能尽量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型中也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差异,该如何权衡?

李嘉:

顺着思考的问题来讲,在绘本课中如何体现数学思想?什么是规律?怎么去找规律?如何在这节课中去渗透找规律的方法?学生只是听了一个动听的故事?还是真正在故事中感悟到数学的思想?

黄墨慧:

建议将一些重点的图抠图,放大!

关于规律呈现的图案,仅有两组就能呈现出明显的规律呢?是否可以将绘本进行适当的改编?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完善?

我个人认为数学绘本不建议让孩子一个人读,需要大人带领着一起去探究。

周来:

上完这节课后,学生的感觉如何?可以去做一个课后调研,思考:这些课后孩子是否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绘本课目标的设定?课结束后的提炼:如何找规律?将绘本与数学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对接。把绘本中渗透的知识有效地沉淀下来。

黄锦:

上绘本课与读绘本课应该是不一样的,我更喜欢让学生去多读绘本。如果学生不具备这种自主阅读能力的情况下,老师带着他们去读,是绘本的初衷,多让学生读,让学生自己去说的比重多一些,教得少一点。探究的时候,给他们一些更多的自主的空间。

刘仕勇:

绘本课还是很有趣,学生积极性都很高,举手面很广。学生的素养能力也都好,对图形的认识表达等。有一点:感觉老师话很多,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没有及时的提炼与补充。

李巍:

学生的状态与热情、参与度与面很广;

老师这节课放得很开,老师上课就该这样,驾驭能力很好,能放能收;

素材框住了老师的语言不得不作必要的引导与讲述。这里面既是读书,又是对数学知识的一个点拔。

季鑫熠:

绘本课的角度,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是否可以稍微渗透一些?比如如何教学生看图片?表达信息?进行对比等方面作一些必要的指导会更好。

总体来说这节课很成功;

陈华生:

我从来没有听过也没有上过绘本课,连数学类的绘本书我也没看过。高深的理论是讲不出来的,讲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我认为绘本课的基本目的,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过度,图片多,文字少。绘本的读,学生到底看什么,学生可能只是觉得好玩,好看,这里面到底蕴含着什么数学知识?老师选取这样的课来上,目标的定位是什么?要不要与教材是一样的?碧慧老师借助绘本来突破目标,已经做得很好了,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探寻规律,并让学生去设计规律。简单一些,激发一下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悟一下就可以了。就是图片有些是有点小。

三、高亚杰总结:

低段开展绘本的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是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事项。感谢许老师带着这么精彩的一节课展示,首先我感觉到出发点很好,能跳出课本,来给学生一些有意义的体验,方向是正确的。

1.每一个环节的过度很流畅,也体现了认知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比如在导入环节有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过程新颖;

2.脉络清晰,利用数形结合和绘本知识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能联系前后知识来进行教学;

4.进行了绘本的创编与延伸,让学生自己设计规律,并感受规律的运用。

整节课:课美、故事美,孩子也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