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共情能力”的缺失与培养——由一堂让人难过的语文课想到的

(2015-04-28 13:18:24)
分类: 先进教师经验交流活动

浅谈“共情能力”的缺失与培养

——由一堂让人难过的语文课想到的

 语文组    张全勇

         一次肖老师上完余光中的《乡愁》后,很有感触地跟我说,他这节课上得很不理想,因为这么哀伤的一首诗,居然有学生在课堂上起哄。我心想应该不至于吧,因为《乡愁》虽文字浅易,但作者表达的感情却很浓烈,连我自己在备课时,眼里也是含着泪花的。上一届讲这一首诗歌时,我感觉还挺成功的。尤其是读到“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好些学生热泪盈眶,深受感染。不过既然肖老师提到现在存在这样的现象,我也有了一点思想准备,同时又有一丝期望,但愿我的学生不要这样。

       上课开始,为了让学生进入情境,我反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最初,学生只是读通顺了,但是完全没有感情。于是我又提示要注意语速、重音、停顿、声调等朗读技巧,又读了两遍,效果好一些。接着又进行配乐朗读,让大家压低声音,语速再次减慢,这一次朗读效果明显好很多。学生也渐渐进入情境,对这首诗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我见时机基本成熟,便开始了诗歌的赏析。

      在读到“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时,我问学生从中读出了什么。此时,让我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有几个学生七嘴八舌地大声说“他的母亲挂了”、“他母亲game over了”。于是,课堂上出现哄然大笑。本来在这个环节应该是最煽动情绪的,但现在气氛完全被破坏了。我当时很生气,但也强压着怒火,只说:“等到你的母亲去世那一天,你会不会这么说?会不会这么开心?”学生知趣地消停了。但这节课的气氛已经没有了,我自己的心情也受到很大影响,感觉心里像扎了一根刺一样的难受。

       课后在与老师们交流这个问题时,大家都提到“这一届学生素质不如上一届啊”,或许吧,但这仅仅是一个自我安慰的良好借口。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是由于老师日积月累积淀下来的。由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首先,我反思自己这节课的设计是不是有问题。这个教学设计是在上一届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我仔细推敲了各环节按理应该是不错的。那么,问题是出在学生身上。可仅仅是因为几个哗众取宠的学生捣乱吗?好像又不完全这样。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突然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从我脑子里蹦出来——共情能力。之所以出现这堂课这样的问题,一个重要因素是孩子共情能力的缺失。

       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术语,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简单说来,就是一种能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和意图的人格特质。共情的关键在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走进对方的心理世界,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体会对方的情感。

       由此,我想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呜咽,他刚刚失去了相伴多年的老伴儿。男孩看到此情,跑过去看个究竟,他爬到老人的腿上,静静地坐在那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觉得好了很多,情绪也稳定下来。后来,男孩的妈妈问他对老人说了些什么,男孩答到:“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帮他哭泣。”

       可见,共情不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而且也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拿语文学习来说,共情能力强的学生更能走进作品,更能体会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而我讲《乡愁》时,学生之所以与余光中无法产生共鸣,除了生活体验的不足,也是共情能力缺失的一种表现。当下的初中生,作为零零后的一代,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凡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比较突出,共情能力的缺失在他们身上也体现得尤为明显。

       关于共情能力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道理灌输或者思想说教可以办到的。我们可以从某些方面进行一些尝试。例如,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说起来很虚很空,具体做起来却在生活的小细节中处处可以体现。比如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关爱,比如引导学生在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甚至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上一届九1班假期对失独老人的关怀,让他们了解到失独家庭的痛苦,同情失独老人,提升他们的共情能力。

        其实提高学生共情能力的方式有很多,也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不仅仅是语文老师,也不仅仅是学生自己,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共情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