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走近鲁迅”教学设计
(2015-10-01 13:29:4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改前沿 |
“走近鲁迅”教学设计
执教:寿光世纪学校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既兼顾精读课例的教学,让学生深入文本,实现文本、教师、同学间的平等对话,品析词句、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并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又兼顾略读课例的教学,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自学,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旨在通过大量阅读,最后让孩子们感悟点什么,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这样,整合课文内容,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大大节省了学习时间,真正做到轻负高效。
学习目标:
1.掌握“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并领悟“写人的文章”如何写作。
2.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一般方法。
3.进一步走近鲁迅,感悟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学习流程:
一、精读《少年闰土》,以例悟法
1.结合已有知识,导入新课
(出示鲁迅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对他你有哪些了解?谁来简练地谈一谈。
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地认识鲁迅,走近鲁迅。(板书:走近鲁迅)谁来说说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组成?老师对这位伟人的了解,还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我们就先来学习鲁迅的作品,学习小说《故乡》中的一个片断《少年闰土》。(师边说边板书:《少年闰土》)
2.预习汇报,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理解感悟,领悟方法
顺着学生思维而导,抓住重点段落理解感悟,领悟方法。
(1)学习“瓜地刺猹”
a.读书思考。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
师:闰土“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同学们,把“捏”换成“握”行不行?为什么?
(让学生分别做“捏胡叉”、“握胡叉”刺猹的动作,进行比较。学生体会到用“捏”更能说明月夜的静、动作的轻、刺猹的灵活准确,从而感受到闰土的机智勇敢)
师小结:一个动作“捏”,就把闰土的机智勇敢、月夜环境的优美写得活灵活现。听了你们的交流,老师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你能给幅画面配音吗?(出示画面和句子,学生配音自由练习诵读,指生读)
|
引导学生读出捏胡叉的轻、刺猹时的猛、色彩的美。
d.积累语言。
同学们,三十年过去了,闰土刺猹时的画面依然深深地定格在文中“我”的脑海中,如此美好的画面,让我们也深深地记在心中,好不好?
(2)学习“雪地捕鸟”
“雪地捕鸟”也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闰土是怎样来介绍雪地捕鸟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尝试一下?现在你们就是闰土了,请你仔细读读捕鸟的句子,一会儿给大家介绍一下,好不好?
a.出示句子(学生练习,指生介绍捕鸟):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
师面对表演者:请问闰土,你为什么非得下了雪才去捕鸟呢?(在老师带动下,引导学生提问题,学生做解答,从“为什么这么做”中体会到闰土的能干)
小结:这一段作者通过闰土“语言”的描写,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跃然纸上。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其实,闰土知道的还远不止这些,他还知道哪些?(学生找到:“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正如书中所说,出示句子,齐读。
|
小结:看来,要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既要联系上下文,又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板书方法)
4.总结板书,归纳学法
同学们,非常感谢大文豪鲁迅,是他,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机智勇敢、见多识广、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我们再来回顾一个他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他抓住少年闰土的四件事来写,在介绍时紧紧扣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当然还有外貌、神态等等,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那么鲁迅的侄女周晔、陌生的青年读者阿累,他们又是怎样来描写鲁迅,鲁迅在他们眼中又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用这节课学习的方法,自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
二、略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依法自学
1.下发《学案》,学生自主合作完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学案
概括内容 |
作者周晔回忆了伯父生前的哪四件事?试着给每一部分加个小标题。 1. 3. |
体会品质 |
在周晔眼中,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书中的句子回答. 在青年读者阿累眼中,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
理解含义深刻句子 |
请你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意思。 |
学习表达 |
1.在“救助车夫”一事中,作者侧重鲁迅哪一方面的描写? 2.请你找出《一面》一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这些句子和鲁迅先生伟大品格有什么关系? |
2.交流学案
(1)交流“内容概括”。指一小组同学汇报“内容概括”一题的学习成果,注意提醒学生“概括小标题”一定要简练。
(2)交流“体会品质”。指另一组同学展示学习成果。
(3)重点交流“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指另一小组同学谈理解。师出示段落:“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若学生谈不好,师补充背景: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鲁迅先生曾用过一百多个假名字,多么不容易呀。所以在这儿“四周黑洞洞”指的是?“碰壁”指的是?
这一故事中,伯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交流“学习表达”。找另一组同学交流,当学生找到《一面》一文中外貌描写的句子后,师投影出示所找句子,让学生谈: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鲁迅的外貌,从他的“瘦”中知道了什么?最后,出示句子,让学生齐读。
三、诵读《有的人》,升华感情
师:学习了这几篇课文之后,现在让你用一句话来评价鲁迅先生,你怎么说?他虽然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很多很多,人们永远怀念他,永远记住他。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写的一首诗。
出示《有的人》,自由读。思考:鲁迅先生是哪种人?
对鲁迅先生这种人,人们是什么样的态度?(崇敬、爱戴)对待“虽然活着,但是已经死了”这种人呢?(痛恨、鄙视)
指生有感情地读,读出对“虽然活着,但已经死了”这种人的恨,读出对“虽然死了,但他还活着”这种人的爱。
【评课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