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优化双主题,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寿光世纪学校 毕英春 李秀梅
自20世纪50年代始,北京的霍懋征老师就提出整体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至今,单元整体教学的思想,已被越来越的小学语文教师所认可,因为它既符合教材“按专题”编排的特点,又吻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既改变了以往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又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能力培养序列化。
我们的单元整体教学,不仅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整合,而是指向“语言训练点主题”和“情感主题”两个方面。在备课时,教师把教材的每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找准本单元的内容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再根据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深入挖掘、整合优化本单元的语言训练点主题。教学时,本着“立足‘语言训练点主题’,渗透‘内容情感主题’”的原则,用2至3课时学完教科书中的一组教材,用3课时拓展阅读《主题学习丛书》(每单元根据单元主题编写了一本约10万字的丛书),用1-2课时完成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真真切发地经历一个由认知到实践,再到迁移运用的过程,使之对本单元的语言训练点掌握得扎扎实实,对本单元的内容情感得到升华。
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组《走近风景名胜》为例,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操作进行简要的说明。
一、围绕主题,整合教材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一组教材的内容情感主题,确定起来比较容易。人教版教材,只要读读每组教材前面的导语,就不难发现;苏教版教材,在教学参考的编写说明里也很容易找到。即使不看教参,教师只要读读课文的内容,就能确定下来。但是要整合好一组教材的语言训练点主题,却需要教师耗费些许心思。
如,《走近风景名胜》共有三篇课文组成,分别是《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从内容、情感主题上来看,本组教材都是描绘祖国风景名胜的。从语言文字运用方面来看,就每篇课文来讲,《黄山奇松》可教学“总分总的结构”,也可教学“先写实后写想”的表达方法;《黄果树瀑布》可教学“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也可教学“大量比喻的运用”;《莫高窟》,按照课后题可训练“列提纲”等等。但细细分析三篇课文的共同特点,我们发现作者为了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在写景时都采用了“先写实后写想”的表达手法,从而把所描绘的景物写得具体生动。鉴于文本的这一特点和学生写作时言之无物的弊端,我们取舍、整合了本组教材的语言训练点,最终定为“先写实后写想”,围绕这一训练主题扎扎实实地实施教学。
二、立足主题,优化流程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因此,在教学时,切忌面面俱到,应学会取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确定“双主题”后,我们立足语言训练点主题(本体性的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方法的训练;同时,渗透情感主题教学(非本体性的课程内容),做到学文与学法的融合,精读与略读的融合,读书与写作的融合。
一般情况下,采用“1+X单元授课教学”模式进行授课。“1”,指的是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精读课,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与文本、教师、编者、同学间的平等对话,进行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就像叶老“例子观”中的“例子”,担负着“以例悟法”的艰巨任务,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X”,指的是每单元内除一篇精读课例之外的其它几篇文章,都作为略读课例来学习。对这些文章,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或自己所需,从而加快阅读速度。要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即“依法自学”,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旨在通过大量阅读,最后让孩子们感悟点什么,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如,《走近风景名胜》这组教材,《黄果树瀑布》在“先写实后写想”方面更具代表性,因此我把《黄果树瀑布》当作精读课例,把《黄山奇松》《莫高窟》作为略读课例,紧紧围绕“先写实后写想”实施教学。用两课时完成一组教材的学习任务。
第1课时:精读《黄果树瀑布》,略读《黄山奇松》。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音的句子,然后学生通过对比原句和改后句子的不同,谈谈原句好在哪里:
【 原句】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 改后】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从岩壁上流下来。水声“哗哗”的。
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认识到原句因为采用了“先写实后写想”的表达方法,因此使读者对黄果树瀑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认知到这种写作特点后,再让学生进行实践,找出《黄果树瀑布》中其他一处“先写实后写想”的句子,读一读。这样做,在训练学生语言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然后再用这种方法来略学《黄山奇松》,直接找到作者描写三大奇松时“想”的句子,从“写实、写想”部分体会到黄山松的顽强不屈和千姿百态,最后运用“先写实后写想”的方法,想象口头练笔“孔雀松”或黄山上其他不知名的松。做到了理解与运用的融合。
第2课时:略读《莫高窟》,完成背诵和书写任务。重点抓住“彩塑”一段的描写,让学生运用“先写实后写想”的办法补写“慈眉善目的菩萨”“威风凛凛的天王”。再让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规范书写本单元易错字和不易写规范的字。
三、拓展阅读,强化主题
采用1+X单元授课教学后,节省了近3/4的课内学习时间,师生共读《主题学习丛书》或其他读物。对于此书的阅读,我们也是一以贯之地追踪语言训练点主题,根据语言训练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交流展示课、阅读检测课、自由阅读课、阅读欣赏课等形式,强化本单元主题训练点,丰富积累语言,使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如,《走近风景名胜》一组教材学完后,师生用两节课的时间自由阅读了《江山如此多娇》一书,。对于此书的阅读,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找到作者“先写实后写想”的句子,在一侧作批注,列出这样写的好处或自选美文佳句背诵积累。然后,再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交流展示。我精选了四篇在“先写实后写想”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天山景物记》《钱江潮》《三亚落日》《瀑布》,采用闯关的形式,从“生字新词我最棒”、“内容知多少”、“美文佳句诵读会”(此处的“美文佳句”是指先写实后想写的句子)、“美景我来赞”四个方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闯关,收到其文共欣赏,得失寸心知的良效。
四、实践活动,巩固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语文实践活动,是指以某种语文实践为主所组织的活动,活动因素多,参与程度高,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为了更好地巩固语言训练点主题,充盈内容情感主题,我们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活动。
如,学了《走近风景名胜》一组教材后,有些孩子跃跃欲试,想一吐为快,于是,我带领孩子们走进校园,用心观察柳树和石榴花,边观察边交流,然后回到教室采用“先写实后写想”的方法,表达抒情。其中宋仁杰同学写道:“在高高的教学楼前,有几株石榴树。远远望去那碧绿的树叶丛中点缀着红色的石榴花,就像挂满了红红的小灯笼;一阵微风吹来,那花儿又像可爱的小姑娘,在翩翩起舞,更像一簇簇火焰在绿浪中燃烧。这时,你若闭眼吮吸,定会闻到那一股股沁人心脾的花香,让你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再如,学习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言的艺术》一组教材后,学生掌握了“想言外之意”来体会语言的巧妙,初步了解了剧本体裁的特点,并充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于是,班里开展创编班报活动,让学生积极投稿。他们有的把本组教材的《杨氏之子》《晏子使楚》改编成了剧本,有的写了《语妙天下》读后感,有的写了日常生活中的妙语趣事,还有了以诗歌的形式写了对魅力语言的感悟。
在学了《浓浓乡情》一组教材后,我班则开展了“世纪金话筒”朗诵大赛,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余光中的《乡愁》,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或陈夫的《灯火》等诗歌散文,在优美愉悦的诵读声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整合优化双主题,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改变了阅读量小、阅读能力不强的现状,节省了3/4的课内学习时间,供学生海量阅读和参加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的课内外阅读总量能达到1000万字;改变了学生因学习目标多而杂而不知所学的现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一课一得;改变了学生怕写作,写作难的问题,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理解与运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改变了师生一问一答看似活跃的课堂教学,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