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伯牙绝弦》《月光曲》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5-09-22 08:24:5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改前沿 |
《伯牙绝弦》《月光曲》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寿光世纪学校 毕英春
评析:潍坊市教科院 薛炳群
一、读导语,提取主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组新的文章,请大家读一下这两段话,想一想:本组课文的内容主题是什么?要培养我们什么样的语文能力?
出示导语:(略)
学生自读,思考。
师:哪个同学看出来了?
生:我看出来这组教材都是以艺术为主的。
师:好,你概括出了内容主题,给这组教材起个名字?
生:艺术的魅力。
生:走近艺术。
师:语文能力方面,又是围绕哪个主题来写的呢?
生:想让我们学习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师:(板书:联想)你有一双慧眼。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篇课文,感受艺术的魅力,学习联想的表达方法。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伯牙绝弦
【依照教材按主题编排的特点,引导学生与单元导语对话,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内容主题和语言训练点主题,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二、精读《伯牙绝弦》,认知“联想”的表达方法,感悟知音
师:《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单字成词,语言简练,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好停顿,自己试一试。
学生练读。
师:刚才,大家读书可投入了。谁想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她读得是否和你一样?
生:……峨峨兮若/泰山……(读全文,但此句停顿出错)
师:你读书时口齿特别清楚,我很欣赏。不过有一处停顿没读好,你听出来了吗?
生:在读“峨峨兮若泰山”时,她把“兮”和“若”连在一起了,我觉得应该是“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很会倾听。这句话到底该怎么读呢?不着急,现在同桌合作,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意思,相信理解意思后,就知道该怎么读了。
同桌二人合作,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师:我请一个同学上台讲一讲意思,谁愿意上台?
学生举手踊跃。
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善哉!我仿佛看到了泰山!”伯牙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我仿佛看到了江河!”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知道。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破琴绝弦,再也不弹琴了。
师:你觉得他的理解怎么样?
生齐:非常好。
师: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生热烈鼓掌。
师:对于“峨峨兮若泰山”,谁再来谈谈你的理解?
生:巍峨呀,就像泰山一样。
师:“兮”的意思是“啊”。那这句话该怎么停顿呢?
生异口同声:峨峨兮/若泰山!
师:对,一齐来读这两句——
出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
师:文中四个“善”字,善鼓琴的“善”,和“善哉”的“善”意思一样吗?(师板书:善)
师:“哉”是感叹词,你联系上下文猜猜会怎么赞叹?
生:(考虑片刻)很妙啊!
生:很好啊!
师:对呀,“善哉”的“哉”就是好、妙的意思。同学们,猜读法可是学文言文经常用到的方法。
师:好。这是文中的原句,现在老师给改了。你对比着读一读,原句好在哪里?
投影出示:
学生对比阅读,思考。
生:这样写更能看出伯牙和钟子期心灵相通。
师:为什么呢?你能不能再给我们讲得具体些。
生:因为俞伯牙心里想到的是高山,所以钟子期就仿佛看到了是泰山;伯牙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仿佛看到了江河。如果没有若泰山,就不知道这山有多高。
生:没有“若泰山”“若江河”,就看不出钟子期和俞伯牙所想一模一样了。
师:哦,明白了。用联想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人们的心灵相通。如果你是钟子期,听着俞伯牙的弹奏,你眼前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谁来具体描述一下。
生:我想到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你真了不起!让我们大家一起背诵一下这首诗。
全班齐背。
师:还有谁来描述你看到的泰山或黄河?
生:站在泰山山脚下向上望,只见它直插去霄,气势雄伟。雪白的云朵围绕着山顶,像是给泰山戴上了雪白的丝巾。
师:好美呀,想象力太丰富了,令我陶醉!
生:泰山拔地而起,与天相接。陡峭的十八盘镶嵌其中,远远望去,好似天门云梯。
师:你想的画面惟妙惟肖!
生:我想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箥自天崖。
……
师: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巍峨的泰山和浩荡的江河,可见,联想能使画面更加丰富。哪位同学读读文中这两句话,表现出泰山的巍峨和黄河的浩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用心感受。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得声情并茂)。
师:山好高啊!河水好大啊!还有谁读?
生:(带着动作声情并茂读)。
师:想读的同学起立,一起读。
四分之三的同学,津津有味地诵读起来。
师:俞伯牙是楚国有名的琴师,除了高山、流水,他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呢?钟子期又会怎么说呢?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学习。
生: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生:伯牙志在宇宙,钟子期曰:“善哉,琅琅兮若乾坤!”
……
师:是呀,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他俩约定第二年秋天再相见,第二年秋,俞伯牙按期来访,可子期已逝。站在子期墓前,俞伯牙附诗一首,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生自由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伤心。
生:我读出了悲痛欲绝。
师: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破琴绝弦谢知音的故事。这个故事千古流传,震撼心灵,如果不把它记在心中,会留下遗憾的。让我们有感情朗读,记在心中好不好?
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师:有的同学已迫不及待了,请你背诵。
一生背诵。
师:尽管中间,同学们给了你一点儿提示,但我觉得你特棒,这么短的时间记住这些,已很好不起!
生:谢谢老师!
师:还有谁想背诵?
众生举手。
师:能背过的同学一起背诵。
生齐背。
师:大家都很了不起!通过学习《伯牙绝弦》,我们知道了联想能使画面丰富,能更好地体味人物情感。让我们通过抓联想和想象来学习《月光曲》。
师张贴:丰富画面,知晓人物。
【此环节,淡化讲解,摒弃繁琐的、发胖式的分析,让学生把文本读正确、粗知文意,重点是引导学运用对比的方式,认知“联想”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言意兼得。在感悟到联想妙用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放飞想象小练笔、少补资料,使学生诵读积累这千古佳话。】
三、略读《月光曲》,运用“联想”的表达方法,走近贝多芬
师:这篇文章,作者在写的时候也有联想,请你“找到描写《月光曲》内容的句子读一读,划出联想的句子。”
学生自学。
师:谁来读读你划出的句子?
生:我划的句子是“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讨论一下问题:透过这段联想,你能读懂谁?读懂他(她)怎样的内心或品质?
学生自学。
师:哪个小组起来交流?
生:我们小组读懂的是盲姑娘和他哥哥,他俩都懂音乐。
师:能不能谈得具体点儿?
生:根据贝多芬的曲子,哥哥和盲姑娘仿佛都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说明他俩听懂了曲子的内容。
师:有见解!此时,贝多芬志在微云,盲姑娘会曰——
生:飘飘兮若微云。
生:悠悠兮若云朵。
师:志在大风,盲姑娘曰——
生:呼呼兮若狂风。
师:志在巨浪,盲姑娘曰——
生:滔滔兮若巨浪。
师:是呀,贝多芬所念,盲姑娘——
生齐:必得之。
师:这真是知音哪!除此之外,书中哪个句子还能看出盲姑娘懂音乐?
生:我还从这里能看出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因为盲姑娘看不见,可她只凭音乐就能猜出贝多芬的身份,所以说明她懂。
师:你真会学习,善于思考。同学们,透过联想,你还读懂了谁的什么情感?哪个小组再来交流。
生:我还读懂了贝多芬弹琴技艺高超,他的曲子中奏出了月光下波涛的变化。
师:是呀,曲为心声。从微波粼粼到汹涌澎湃,之所以发生这些变化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因为兄妹俩这么穷还如此酷爱音乐,贝多芬被感动了,心情不能平静。
师:谈得好,那你觉得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善良的人。
生: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师:好!除去内心的感动、善良之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有关系,请大家读读当时所处的环境。
出示: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学生读。
师:在这样一个清幽的茅屋里,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痴迷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心潮澎湃,难以自抑,即兴创作了《月光曲》。请大家再来读读联想的这段话,读出人物内心深处所蕴含着的情感。
生自由练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一生读。
师:你的读,由轻到重,读出了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谁再来读?可加上动作试一试。
一生读。
师:仿佛天籁,把我们带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边,太壮观了!
【《月光曲》的学习,取舍得当,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有关“联想”的句子,朗读、讨论、体会,通过再次实践,强化了 “联想”的表达手法。同时,学生被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痴迷,被贝多芬高超的技艺,伟大的人格所震撼,所叹服。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学会,而不是学过了。】
四、小结
请大家看黑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体会到了俞伯牙钟子期那浓浓的知音情,感受到了贝多芬那悲天悯人的情怀,还透过联想的表达方法,领略了艺术的无穷魅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恰当地运用联想。
〖评析〗
第一步,在学习《伯牙绝弦》时,出示原句与改句的对比,使学生认知到联想手法的妙用:
“善哉,峨峨兮!善哉,洋洋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