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7-02-07 21:39:43)
一、掌握音韵知识,可以识别古音通假现象。
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入则无法家拂士”课本注:“拂bì,通弼。”众所周知,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即音同音近而通假,也就是说,凡通假,其二字必须音同或音近,否则无法通假。而拂、弼二字以现代音来看,是无法通假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孟子那个时代还没有f 这个轻唇音,凡轻唇音都读成重唇音。从韵部看,上古时,拂和弼的韵部是相同的,都是入声韵物韵,这样看来,孟子那个时代拂和弼的读音是相同的,所以通假。又如,原高中语文第五册《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课本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适,出嫁。”非也。刘兰芝明明已出嫁多年,有诗为证:“共事二三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怎么能说“刚出嫁”呢?因此,把“适”释为“出嫁”就有些牵强附会了。查《玉台新咏》可知“适”即繁体字“適”。“適”应通“謫”。適,古音属审母锡部,謫古音属端母锡部,二字同为舌头音。韵部又相同,根据古音通假的原则,適、謫古音相近,可以通假。《陈涉世家》“適戍渔阳九百人”,这里的“適”即通“谪”。再说,从上下文语义看,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后,心情的悲忿是可想而知的,此时县令遣媒到刘家为其三郎提亲,必然要遭到刘母的婉然拒绝。刘母的这段话原文是“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大意是:我家的这个女孩子刚被婆家休回娘家,她既然不配做府吏的妻子,又怎么能使官家子弟满意呢?……这样根据上下文语义来解释“始适”即“刚被休弃”岂不可乎?由此看来,不通音韵训诂,只是根据文字的今义或本义去理解,往往在某些地方会发生生吞活剥、望文生义的错误。
二、懂得一些音韵知识,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鸟瞰文言文中的许多语言现象,而且还可以为古汉语语法教学服务。
例如:原初中语文《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福乎?”课本注:“遽,就。”高中语文《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课本注:“岂遽,难道就……,遽,就。”《汉书》颜师古注引《淮南子》此句作“此何讵不为福乎?”《史记·郦生陆贾传》“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此二句的“讵、”“渠”还能解释成“就”吗?从音韵学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原来,遽、渠、讵,上古音皆群母鱼韵,音同义通。“何遽”又写作“岂渠”、“奚遽”、“岂遽”等。如《荀子·王制》“岂渠得免夫累乎?”杨倞注:“渠与遽同。”清代著名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汉书九》中有这样一段阐述:“连言何遽者,古人自有复语尔。遽字或作讵、距、钜、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岂遽、或言庸遽,或言宁渠,其义一也。”朱起凤《辞通》卷十七“何讵”条:“古讵字作遽、渠,与讵一声之转。何遽二字为古人常语,今俗谚称难道也。”由此可知,遽与讵、渠皆通,不但如此,何、岂、奚也与遽、渠、讵同义。二者连用为同义复合词,意犹“难道”“为什么”等。显然,初高中教材释为“就”者,失之偏颇。
三、懂得一些音韵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更多的形声字,洞悉古人造字的奥秘。
如原初中语文《汉语知识》列举了形声字的八种构造方式,其中的“形占一角”类,举了“腾、佞”等字。有的教师认为教材举错了例子。其实,教材举的例子是对的。这就需要用音韵学的知识,才能解释清楚。腾,《说文》“从马,朕声”,由此可知,朕和腾的声母,造字时代是相同的,皆定母[d],所以,朕在上古时也读如t,同“腾”同声,只是到了中古,朕才变成澄母[d]。据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考证,中古的知、彻、澄三母是从上古的端、透、定里分化出来的,这叫“古无舌上音”,也就是说,今天读zh、ch、sh的卷舌声,在上古基本上读d或t。佞,《说文》“从女,仁声”据近代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上古时的泥母到中古分化成娘、日、泥三母,那么,中古的娘、日二母,在上古都读成泥母,这叫“娘日二纽归泥”,近古以后,娘母又并入泥母,都读成n-。日母即今之r(或er),凡今天声母读r(或er)的字,上古皆读成n-。由此可知,仁,上古也读成n-,与佞同声。
文言文是古汉语中各种知识的载体,其中有大量的古汉语音韵学方面的东西。懂得一些音韵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就能在更高的层次上俯瞰文言文中许多貌似难懂的语言现象,就能融会贯通古汉语中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古汉语素养,这对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质量,无疑会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