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苛政猛于虎”的“政”作何解?

(2017-01-30 07:21:59)


《礼记·檀弓下》有这样一段话:“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这便是“苛政猛于虎”一语的出处。初中语文《捕蛇者说》引用了《礼记》中孔子的这句话,意在说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事实,而教材编者却将“苛政”之“政”释为“统治”;《辞源》注为“政令”等等。从《礼记》的这段话及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来看,内容都是反映赋税繁重问题,根本没有触及当局者的“统治”,如果作者在这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统治”,那么下文也就不会有“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话了。将“政”释为“统治”“政治”等,显然与文意不相切。

笔者以为,《辞海》对“苛政猛于虎”的注释比较贴切:“政,通征;苛政,意谓繁重的赋税和徭役。”

从写作背景看,《捕蛇者说》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的十年间,具体写作时间虽不可考,但从本文的语言风格、思想感情上,不难看出此作属此时的作品无疑。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失败而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永州的十年间,都在元和之时,从其言三世六十岁者,盖自元和上追计六十年,乃天宝六七年间。这六十年间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一方面由于安史之乱的破坏和巨额的军费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地方藩镇的截留和把持税收,唐王朝政府的财政出现了危机,于是唐王朝的统治者便不断加重赋税,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加上天灾,逃徙,人口锐减。据唐史载: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簿》,上之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五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民间之重敛由此可知。《捕蛇者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有感于当时民间的暴赋重敛而发的。

从写作目的看,正如作者在文末所写“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也与他的改良主义思想是相一致的。柳宗元的思想在当时虽是进步的,但仍摆脱不了改良主义的范畴,他参与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实际上也是为了实施他改良主义的具体措施,幻想以此来缓解阶级和社会矛盾,巩固唐王朝的“统治”,他的矛头所指,乃是当时的重赋苛征,而不可能是整个唐王朝的“统治”。

从文章立意看,由捕蛇缘由写到蒋氏三代受毒蛇之害以及乡邻的“非死则徙耳”,突出的明明是“赋敛之毒”,何来“苛酷的统治”?对此,作者在文末说得非常明白:“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作者既然想让那些“观人风者得焉”,并提供给最高统治者,希望他们能体察民情减轻人民负担,那又怎么能说他在抨击当时的“统治”呢?从柳宗元在永州时写的《田家》诗来看,唐朝的徭役赋税也是相当严重的。诗云:“……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这与《捕蛇者说》所写的内容也能相互印证。

再从作者引用《礼记·檀弓下》中那一段话的原意看,孔子所叹的“苛政猛于虎”是针对那位农妇的遭遇和“无苛政”的回答后而发的感慨。一个避居于有猛虎出没的深山老林的农妇,她最关心的是最能威胁她全家生存的繁重的徭役和赋税。祖孙三代死于虎口固然可怕,但最可怕的还是能使她全家丧生的横征暴敛!所以,纵使全家亲人屡屡死于虎口,也不愿离去!可见,孔子说得“苛政猛于虎”的“政”还是“征”,指赋税。

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早就指出,此处的“政”通“征”。他在《经义述闻》卷14“无苛政”条云:“政读曰征,谓赋税及徭役也。诛求无已,则曰苛政。”政、征都从正得声,故可相通。《荀子·富国》篇“重田野之税以夺之食,苛关市之征以难其事。”杨倞注:“苛,暴也,征亦税也。”《天官·小宰》“听政役以比居。”郑玄注“政谓赋也。凡其字或作政,或作正,或作征。”

由此可知,“苛政猛于虎”可译为:苛酷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狠啊!因此,释“政”通“征”,作“征敛”或“赋税、徭役”讲,比当“统治”或“政治”讲,更切合《捕蛇者说》的主题,且持之有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