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出生,先后要经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全过程,这就是人生。人到老年后,体力与精力下降,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他人、家庭成员、子女、社会组织的照料。假如人到老年时,能够得到良好的起居生活,看病就医、精神抚慰等,各方面的关心与精心照顾的话,就可称之为,幸福的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谁都会走进自己的桑榆夕阳,晚年阶段。这也是谁也回避不了,躲也躲不掉的。因为,这是自然规律。如何养老?怎样养老?自然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
岁月不停,日子不等。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很快要进入到了养老的队伍中去了。我们这代人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这可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吧!我们的年龄大了,我们独生子女的孩子们,也步入到了中年。他们肩负着生活的重担,对上要照顾双方年迈的父母,对下又要培养教育,尚未成年的孩子。与此同时,他们还要肩扛工作压力。中年的他们,多为单位的工作骨干,独当一面,背负着繁重的工作担子。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使得这些独生子女们,不堪负重,而力不从心。
独生子女长大了,我们变老了。一代独生子女,双方父母的养老现实问题,也日趋凸显出来,摆在了我们双方的面前。现如今,养老方式与方法,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有敬老院、有抱团养老、有养老院、有托老所、有以房养老、有储蓄养老、还有社会公益组织,对老年人的定点对口帮扶,养老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总的来看,社会养老资源仍显不足,尚存缺口。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养老需求。跟不上社会老龄化发展的步伐。据有关部门统计证实,现仅有不足百分之十的老人,在养老院机构中养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人在家庭养老即居家养老。因此,居家养老仍是主流。
家庭养老,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第二,要解决好赡养老人和教育子女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赡养老人和工作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赡养老人的,赡养条件上的准备,要早计划,早安排。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双方父母与子女居住的距离相对近一些为宜。形成“卫星式”相互围绕的居住格局,即分开又就近。
一
、能应急。如老人遇到生活上的突发情况或老人身体不适时,子女能在第一时间到达处置。相互居住距离近,就能做到,事发急,解决快,及时化解问题。
二
、分的开。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在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和明显差异。两代人的所谓”鸿沟“或多或少是存在的。住的近,又分开住,照顾老人更加便捷。
三
、省时间。当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子女就可及时出现。省去了路途上的时间和舟车劳顿。对于一对夫妇,同时需要照顾四位老人,又要培养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何等宝贵。
四
、常见到。居住近,子女可以利用班前事后的零散时间,探视一方父母,明天再去看望另一方父母。除了帮助老人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以外,更重要的还是精神抚慰,传递人间真情与温暖。
五
、照顾周。有计划、有安排地经常见到老人,就能在嘘寒问暖的过程中,了解到老人在吃、穿、用、水、气、电、暖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同时,掌握老人身体健康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六
、利兼顾。在孩子照料教育与赡养老人上,在家庭与工作上。均可以,有效地分配精力和利用时间。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好自己的家庭。用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中。
子女离老人居住近,就能及时了解到老人的基本情况,随时掌握所发生的各种问题,加以及时解决。做到合理分配,充分利用好时间,做到周到细致,及时全面。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爱老、敬老现已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在爱老、敬老,养老、等各方面的工作上,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力兴建养老院,增加床位,提高入住率。另外各区、街、社区,普遍建立起了“老人家“食堂,解决老人们的吃饭问题。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入户方便就医等各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与明显提升。现在,社会老龄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形式。看似简单的养老问题,实际上就是人间烟火。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给每一位老人家,一个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