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机器吗?它从哪里来?它将如何改变人类?

标签:
冯·诺伊曼计算机三体计算 |
分类: 随笔杂谈 |
进化的通信时代五:它是机器吗?它从哪里来?它将如何改变人类?
(点击观看新浪视频)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计算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从结绳记事开始,商业贸易、科学研究等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使计算变得越来越重要。
16世纪,出现了一个源自拉丁语的新名词——计算机(Computer),伴随这一名词出现的是一种专门从事复杂计算的新兴职业。而这时的“计算机”是指这些专门从事计算的人。
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就有对人列计算机的描述,虚拟游戏中的牛顿和冯·诺伊曼游说秦王用三千万秦兵组成人列计算机,而这三千万秦兵其实就是16世纪的“Computer”,再通过引入20世纪的“冯·诺伊曼体系结构”向我们巧妙地科普了许多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到了17世纪,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构想——用机器来取代人类进行计算。可以说巴贝奇的奇思妙想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深刻地影响了后来者的计算机探索之路。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一群卓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才使“计算机”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我曾尝试过用引擎搜索“谁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您也可以尝试一下,根本没有准确而统一的答案。当您想进一步了解时就会发现有许多不同的结果:算盘大约出现在4000年前;蒸汽驱动的机械计算机概念出现在1822年;第一台模拟计算机出现于1872年,而1890年霍勒里斯(Herman
Hollerith
而真正让计算机走向转折点的是两种想法的绝妙碰撞:用电子电路取代机械和图灵机的数理逻辑,这两种想法的融合促成了通用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如果我们把这两种想法比作“硬件”和“软件”的融合,就会发现这和“易经八卦与道家哲学的融合”在思想精髓上有着异曲同工的惊人契合与微妙共鸣?所以不得不承认,找对方向才是成功的开始。
1941年德国发明家楚泽(Konrad
Zuse)在二战期间率先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用机电的方式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全功能程序控制数字计算机Z3。1942年在战争的另一边,美国制造了能够存储数据的“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英国制造出了第一台电子、数字和可编程计算机“巨像”(Colossus)。美中不足的是:它们都不是“图灵完备”的机器。
同年,一台震动全世界的计算机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奇利(John
Mauchly)和埃克特(John
Eckert)开始进行研制。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研发小组无法攻克的难题,直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以顾问的身份加入小组,在他的指导下埃尼阿克(ENIAC)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它是第一台图灵完备的通用电子计算机,更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电子时代。
在这项研发过程中,冯·诺伊曼独立提交了一份《关于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的草案》,在这份划时代文献中明确了三个方向:电子计算机的五大基本结构、采用二进制逻辑和程序存储执行。这套理论被称为“冯·诺伊曼体系结构”,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通用计算机中。
进入21世纪,计算机不再是单纯的计算工具。它见证了人类从简单计算到复杂运算,从机械模拟到电子数字,从单机作业到万物互联的漫长演变过程。只要我们深入计算机的发展史,就不难发现它并非某一位天才的杰作,而是众多科学家、工程师在互相影响和启发下,循序渐进不断突破和创新的产物。
在时间的长河里变革的力量永远不会停下它的脚步,当第三种思想“人工智能”不断地融入机器时,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它是机器吗?它从哪里来?它将如何改变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