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接着行走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制造的丝绸等物品输往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东岸和罗马等国,西方的奇珍异宝和风物人情也渐入中国。
本次展览在给我们带来精品文物欣赏愉悦的同时,还能引导我们重温华夏文明兴盛、发展过程中,以及丝绸之路所带来的文明融合的贡献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景教经幢,唐代(公元618-907年)河南洛阳市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底部残缺,大体完整,为八面体青石制成的棱柱,经幢顶端的立面上,雕有十字架符号和左右配置的“天神”形象。814年景教信徒景净为其死去的母亲修墓,并在墓前树此经幢。经幢记有安国安氏夫人字样,可知景净为西域安国人。中部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一部。在香港仍有其少量教徒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皈依罐 宋代(公元960-1279年)
1972年宁夏固原北门外宋墓出土现藏宁夏博物馆
皈依罐也叫魂瓶属于随葬品。瓶体上部多塑有各种动物及人物形象。反映了人们祈求世代富庶,生活安康的美好愿望。
建明二年石造像 北魏(公元531年)
1981年宁夏彭阳县新集乡出土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上下分作两龛,上龛雕两佛并坐,为释迦多宝像。下龛雕菩萨,袒上身,着上裙,肩披飘带,头戴宝冠,后衬背光,站立于莲花座上,为“施无畏印”相。碑侧及背面镌隶书“使持节假镇西将军镇军将军西征都督…敬造石像一区,建明二年二月十七日”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王令猥造像碑
北周(公元557-581年)甘肃省秦安县征集甘肃省博物馆藏
分碑额、碑身、底座三部分,四面开兔造像。此碑阳面上部开一方形帷幕完,高25厘米。帐相饰花蕾,下垂帐慢帷幕,两侧为方形龙首帐柱,龙首向外,口御下垂至地的流苏。完内雕一佛二菩萨。佛高20厘米,面丰圆,低肉髻,内着僧抵支,外着双领下垂大衣,手施无畏、与愿印,结枷跌坐。衣纹厚重、疏简,呈圆形垂于方形台基前。左右为胁侍菩萨立像。菩萨戴花矍冠,宝蹭下垂,双肩饰圆形宝镜、飘带,有颈圈,被巾于腹部相交,一端垂至小腿又上卷穿肘下垂,一端贴身下垂。下着长裙,跃足。均一手拈花蕾置于胸前,一手执桃形物下垂。下部为四个方形浅完。中间二完各造一单跪护法天王,怒目回视,颈饰宝珠玻路。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石观音菩萨立像 隋
(公元581-618年)甘肃秦安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饰阿弥陀佛像,面形圆润清秀,表情慈善安祥.袒上身、斜披络腋,颈佩宽边项圈,正中缀宝石.肩头饰三条披带,缨络交叉于腹前.下身系大裙,衣纹疏朗.右手持莲蓬,左手持净瓶,跣足立座上.造像刻划细腻,洗练自然,是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赵安香造像
北魏(公元386-534年)河南省郑州市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藏
背面非常的美,可惜,我忘了照了!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荀国丑造像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新乡博物馆早年征集 现藏河南省博物院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梵文彩绘陶塔 唐久视元年
(公元700年)甘肃省武威市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单轮六环铜锡杖 唐 (公元618-907年)出土于法门寺地宫 法门寺博物馆藏。
锡杖,法器,属于比丘十八物之一,比丘行路时携带的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和尚化缘时只能用此杖击地,请人出来,又名声杖。因此,僧人外游叫飞锡、住在某地叫“驻锡”、“留锡”“挂锡”,外出布教叫“巡锡”。锡杖的形制有双股六环,双股十二环,四股十二环等,皆为双数。
神话小说《西游记》里,观音送给唐僧的是九锡环杖,一定是吴承恩杜撰的!![[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大云寺五重舍利宝函
唐延载元年(公元694年)1964年甘肃省泾川县大云寺遗址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此套函是武则天修建大云寺时发现了地宫,并出土14粒释迦摩尼舍利,武则天命工匠打造了精美的五重舍利宝函,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琉璃舍利瓶层层套置而成.石函的函身四周刻铭文,函盖刻"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陀罗尼经咒与铜臂钏 唐 (公元618-907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99年陕西省西安市三桥镇征集
将上图的经咒卷成小卷放入盒内附于臂钏或插入发髻中,首发于唐代的洛阳和长安,进而流行开来,为随身携带之护身符。其出土时是叠加得非常整齐的放在铜臂钏的凹槽内。凹槽并不大,说明这件绢真是薄如蝉翼啊!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彩绘象座塔式罐 唐代 (公元318-907年) 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新出现的一种明器。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陶质,唐代塔式罐亦即五谷仓,是中国传统丧葬观念与外来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器身遍施彩绘,色彩鲜艳,保存较好,极具美感。塔是古印度建筑,塔式罐即模仿最初塔的形状制作。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高善穆石造想塔
北凉承玄元年(公元428年)甘肃省酒泉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此塔为我国有纪年的早期佛塔的珍贵实物资料,是现存雕制最精巧、保存最完整的北凉石造像塔。覆钵式塔肩周围列凿八个圆拱形浅龛,龛内分别浮雕七佛与一弥勒菩萨像,这也是中国发现仿印度覆钵塔的最早实例,成为北凉时期当地佛教兴盛的物证。
在此塔的基座八面分别刻着八卦图像,是最早出现八卦的实物资料之一,用来表示塔的八个方位,开创了中国特有的八面佛塔的先河,而顶部刻有北斗七星,用来表示塔寺坐北朝南的传统风水观念。这些都说明在佛教的东传当中在不断地吸收融合本地文化的元素。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灰陶五角花冠迦陵频伽 西夏(公元1032-1227年)
2001年宁夏陵区出土 现藏西夏博物馆
“迦陵频伽”这个词见于佛经,是梵文音译。因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故又名妙声鸟。其形象多为人首鸟身。2001年在西夏王陵区考古发现的迦陵频伽,是以建筑构件的形式存在的,具有装饰效用。这一发现尚属首次,为研究佛教在西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
党项人原崇信鬼神与自然物,西夏建国后,奉佛教为国教,境内庙宇遍布。八卦一下,当年西夏毅宗李谅祚的生母没藏氏就曾出家为尼,在兴庆府戒坛寺受戒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胡腾舞石刻墓门
唐代(公元618-907年)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窑子梁出土宁夏博物馆藏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铜灯 公元7-9世纪 1959年新疆巴楚出土 新疆博物馆藏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羽人瓦当
唐代(618-907年)青海省民和县川口水泥厂出土 现藏青海省博物馆
羽人上身赤裸,发髻高耸,浓眉大眼,面相丰腴,下半身似乎著有衣物。羽人双手合十于胸前,背上伸张有双翼。周围以联珠纹作环状围绕,没有瓦沿,别具一格。这种题材的瓦当唐代并不多见,羽人的形象似由西亚传来,丝绸之路古道上也有带翼天使小像出土。我看过最多的是燕下都的瓦当。虽然这件
瓦当制作并不精良,形制欠缺规整,但仍然散发出唐代自由舒展的艺术风格。路东芝先生要是还在世,一定喜欢!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八思巴文银字符牌 元代 (公元1271-1368年)
征集而来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这块元代的符牌极为珍贵,圆牌两面镶嵌凸起的八思巴文蒙古字,据《元史•兵志》记载,此符牌应该是元代王公因军情急务遣使所用的信物。持此牌可以通行于当时的中国与蒙古四大汗国,具有国际通行证的作用,现在存世极少。 有了这块牌子,谁也拦不住我!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鎏金胡瓶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
我真没看出是银的,还以为是铜的那。
上面三组人物所反映的是希腊神话《伊利亚特》中的故事,中间一组女子为爱神阿鞭罗狄蒂,在他面前站着的青年男子是帕里斯,所表现的内容是著名的“帕里斯的评判”,也称金苹果故事。右面一组表现的是帕里斯劫持美女海伦的情景。左面一组可能是海伦回到丈夫墨涅拉俄斯身边的场景。其实海伦的老公一点都不关心她。帕里斯真心喜欢海伦,为了海伦,就这样引起《特洛伊战争》。帕里斯只瞟了一眼海伦就说,为这个女人打10年仗,值了!真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啊!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翼兽形提梁铜盉 春秋 (公元前770-前476年)
原型是西亚神话里的“格里芬”,兽首微昂,张嘴为流,短尾为鋬,器腹深圆,趾爪向前的四腿为盉的四足。同时又集合了中国神兽的文化元素,兽首为白虎,提梁呈龙形,盖扭饰朱雀,器腹两侧各有一浮雕飞龙,构成兽的双翼。龙做回首状,并各有五条扬起的羽翼,龙体遍饰磷纹,四足饰玄武。个人感觉这是条小蛇,带翅膀的小蛇,是不是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呢!嘿嘿!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萨珊艺术风格玻璃碗 约3-6世纪
1983年宁夏固原李贤墓出土固原博物馆藏
玻璃碗为钙钠玻璃,不同于中国早期的铅钡玻璃。当时从国外进口的高级玻璃器皿价格高于黄金,是深受中国王室贵族喜欢的奢侈品,上面的圆点表面都是凹进去的,不知当时是怎么弄得?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玻璃瓶 唐代(公元618-907年)
征集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绿玻璃瓶 隋代(公元581-618年)
陕西西安市东郊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虽然这些玻璃艺术始终生长在玉器与陶瓷的浓重阴影里,但丝绸之路却给玻璃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长颈玻璃瓶 1987年洛阳东郊东汉墓出土。公元97年,
东汉时甘英出使罗马,半途而返。公元100年,罗马安敦尼王朝派使节出访汉朝,并向汉和帝送上礼物,和帝向使者颁尝紫绶金印。从此罗马与汉朝正式建交通商。这件河南洛阳东汉贵族墓出土的玻璃瓶,是罗马制品,应是东汉与罗马建交时传入的。
大家要是看不出来,就看看我们的绞胎陶瓷,我觉得是一个意思!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仪仗俑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1983年固原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
李贤,北周开国功臣,也是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该墓是李贤夫妇合葬墓,共出土了近两百件仪仗俑,阵势辉煌。本次展览只展示了其中的42件,从中也可以看到北朝时期贵族出行的浩大场面,同时也可以看出李贤生前的显赫地位。当时我在看这个仪仗俑的时候,觉得那两个穿盔甲骑兵和马简直太累了,一点也不符合作战条件,打不过人家逃跑都费劲!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刻花莲瓣纹高足鎏金银杯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双耳圈足铜鍑,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1997年新疆霍城县征集
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双直立耳,球形腹,底部有喇叭形足,除用作烹饪外,兼作盛食器、祭祀礼器。(这个解释和省博的有出入)我按上面的牌子写的。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垂鳞纹秦公铜鼎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出土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初步确定此墓为秦襄公夫妇或秦文公夫妇的陵墓。这件青铜器内分别铸有铭文“秦公作铸用鼎”的字样。鼎是古代烹煮肉食的器皿,簋是古代盛放粮食的器皿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金饼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陕西省西安市东十里铺村出土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金饼属于古代货币的范畴,但不属于普通的流通货币,主要用于赏赐、馈赠、聘礼以及大额交易或者是域外交易。金币呈圆形,浇铸而成,一面凸起,表面粗糙、有空洞和坑洼现象,另一面内凹,表面光洁。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汉代钱币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陕西省西安市东十里铺村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中统元宝交钞壹贯,元代(公元1271-1368年)长29厘米,宽22厘米,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出土,现青海省博物馆馆藏。
中统元宝交钞是元朝纸币,中统元年忽必烈登基后开始发行,一直用到元代末年。元朝是我国第一个以纸币为唯一流通货币的封建王朝,中统钞在世界货币史上是一个伟大创举。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狼噬牛金牌饰公元前3世纪 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虎纹圆金牌饰 战国 (公元前475-前221年)
1977年新疆阿拉沟出土 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虎噬驴透雕铜牌饰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
1977年宁夏固原杨郎出土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以草原动物为装饰的青铜或金银制品,是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延续时间较长,分布地域很广,特别是与欧亚草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透雕铜铺首 北魏 (公元386-534年)
宁夏固原东郊乡雷祖庙村出土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蟠龙纹金饰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征集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镶松石金耳环 和金项圈
北魏(公元386-534年)耳环是1991年宁夏固原三营镇化平村北魏墓出土
金项圈是1987年宁夏固原寨科乡李岔口村出土
都在宁西固原博物馆藏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鎏金覆面 唐代(公元618-907年)
宁夏原州区南郊乡王涝坝村史道德墓出土宁夏固原博物馆
它是由护额、护眉、护眼等不同形状金片,穿孔与丝织物品相啜,覆面额饰为新月托日,与祆教崇拜日月有关。覆面葬俗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分布十分广泛,古埃及、墨西哥玛雅文化、古希腊都有着普遍的存在。我国最晚是在西周时期开始流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东罗马鎏金银盘,4-5世纪产于东罗马。甘肃省靖远县北滩乡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我在观看时,银盘鎏金部分几乎没什么了,盘底有矮圈足。盘面图案分为三层:外层纹饰为葡萄卷草纹,相间有葡萄藤叶、花蕾、果实,还有鹦鹉、蜥蜴、夜莺、蜜蜂、蜗牛、蛇等29个动物;中间装饰联珠纹分隔为12等份,为希腊神话中宙斯等十二神和其对应的小动物;最中心为高浮雕的罗马酒神巴卡斯神主体花纹是缠枝葡萄,盘中央为酒神巴卡斯骑在豹身上,反映的是酒神凯旋的情景。圈足中央錾刻有当时中亚流行的大夏文铭文。要是不标明是银的,我还认为是铁盘呢!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黄釉扁壶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河南省安阳市洪河屯范粹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个极具西域色彩的瓷皮囊壶,在壶腹两面,模印着源于西域游牧民族的“胡腾舞”图,墓主人范粹边城郡边城县人(今河南光山县)为凉州刺史。死后葬于安阳,墓中出现带有西域风格的器物,说明西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历史事实.
墓中出现带有西域风格的器物,说明北齐时期中原与西域的紧密联系。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青釉瓷环形鸡首壶 隋代
(公元581-618年)河南省新乡市出土河南省博物院藏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三彩鹰首壶
三彩凤首壶
三彩双鱼壶
三彩双鱼壶唐(公元618-907年)1957年西安市三桥出土,陕西考古研究院藏。
是模仿动物形象的酒器,两条鲤鱼犹如照镜子般完全对称,体现了当时制作工艺之精湛。以鲤鱼为壶形,在唐朝较流行,唐朝为李氏天下,
“李”“鲤”谐音,以鲤为祥瑞,甚至用鱼符、鱼袋作为朝廷对百官的褒饰。
三彩凤首壶
唐陕西西安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凤首壶是唐三彩陶器中常见器形,具有波斯萨珊式器物造型风格,但是三彩工艺和凤鸟形象又是唐文化特征,这是唐人接受胡瓶的造型特征而产生的新的器形,集中西文化风格与一身。体现了唐朝对外来文化广采博收的自信与胸襟。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褐釉剔刻花牡丹花颈瓶
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
剔花双系瓷瓶褐釉宋代(公元 960-
1279年1986年宁夏灵武磁窑堡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褐釉剔刻花牡丹花颈瓶,1986年宁夏灵武磁窑堡出土,宁夏博物馆藏。
在中原各窑系的影响下,西夏瓷器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习俗,揉入鲜明的民族特点,釉色以黑、白、褐三色为主,装饰多采用点彩、捏塑、剔刻花等工艺,风格粗犷质朴,其中以剔刻花瓷和白瓷最为精致,植物花纹则以牡丹纹最多。
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征集,宁夏海原县文管所藏。
扁壶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西夏瓷器,这个造型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壶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是西夏人用来装水、盛奶、灌酒的器皿。党项民族是游牧民族,扁壶体态轻盈,形制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吊挂携带。
元青花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产物。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元代利用从中东进口的钴土矿—苏麻离青,生产出色彩艳丽、胎白釉润的青花瓷器,使青花瓷生产技术走向成熟。元青花大量出口海外,深受中东国家人民的喜爱。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花卉纹青花玉壶春瓶与青花鸾凤纹匜同时出土于甘肃临洮县衙下乡寺洼村。元代(公元1271-1368年)现藏甘肃省临兆县博物馆
侈口,扁圆腹,平底。一侧有一槽形长方流,流下装饰一卷云状系,口沿及底足无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内底绘绘鸾凤对舞纹兼小云头纹,内壁绘一周缠枝菊花,外壁绘仰、覆莲瓣纹,线条优美,釉面润白,色泽纯正蓝翠。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马踏飞燕,这个大家太熟息了,后面还有大部队,因为相机有点问题,老是照不好。所以就照了这匹马。看马蹄下的燕子!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大雁作为古人的聘礼之用。同意亲事就把大雁留下,不同意就不要。因为大雁是情种,对爱情忠贞不渝。一旦配偶死去,就不再相配的禽类。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绢地平绣人物图 西汉
(前206-公元8年)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这红色绢底,用绛、浅绿、浅黄、黑色丝线平绣二人像,描写了一个人指着另一个人说话。好像是领导在训斥属下办事不利!![[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西夏文寿陵残碑,西夏(公元1032-1227年)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出土宁夏博物馆藏。
我们猛一看会觉得这残碑上的字很熟悉,大概全认识,但仔细看会发现一个都不认得。
这是因为上面的全是西夏文。西夏文字和汉字很相像,西夏文字是在借鉴了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汉字的基础上,在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倡导下,由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创制完成的,共6000多字。
在用笔方法上,西夏文楷书亦藏露兼施,方圆并出,既显其骨力,又显其精神。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延年益寿大益子孙”锦鸡鸣枕东汉(公元8-220年)1959年新疆民丰县尼自治区遗址出土
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基本完好,局部有血迹。枕由一块“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文句锦缝缀,中部是鸡身,两端各有一鸡首。鸡首相背,缝制出了尖嘴、圆眼及冠、细颈等。眼睛由三层圆绢片叠放而成:底为白绢、中上皆为红绢。冠作锯齿状,由天青和白绢组成。枕芯是植物茎杆。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 [转载]“丝路遗珍”—— <wbr>参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大长乐明光承福受右”锦片
东汉(公元8-220年)2003年新疆乌鲁木齐征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锦织有四层起伏的云纹和小狗、鹿、麒麟、辟邪等各种动物图案,憨态可掬、活泼生动。在云纹和动物纹中,织有“大长乐明光承福受右”汉文铭文。
贺思敬庸调麻布唐代(公元618-907年) 1968年新疆吐鲁番爱斯特纳出土
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奇怪吧!为何大唐的的麻布在西域出现了呢!应该是作为商品出口到西域的吧!因为在唐朝,男子如果不服丁役的话,就每日折绢三尺,共20天,那么多麻布也用不了,所以就作为商品到了西域喽!
连珠纹唐代(公元618-907年)1966年新疆阿斯塔纳134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联珠对马对鸟纹织锦 唐代(公元618-907年)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对鸟锦文
唐 (公元618-907年) 征集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西夏文首领印西夏(1032-1227年)征集
西夏文首领印西夏天庆七年(公元1200年)
宁夏博物馆
甘肃省武威市西郊林场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讲解说胡腾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舞蹈,流行于北朝到唐代,曾风靡一时。舞者必须是男性。
该舞俑表现了舞者形动意扬的瞬间。舞者圆目钩鼻,阔嘴大耳,头戴耸翘的毡帽,身着窄袖紧身衫和长裙,足蹬长筒翘头软靴。右臂上扬,左臂下弯,右腿斜踢,左腿单足挺立于垂瓣莲托之上,长袖甩出,裙角飘曳。而舞者背挂酒壶,反映了乐舞供宴会欣赏,微醺的神情更显舞姿潇洒。
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都写有《胡旋女》诗来描述这种迅速骄健的胡人乐舞。
此次展览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兴衰全貌,将动态多元的区域文化演绎成一幅幅精彩的人文画卷。将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人融入迈向文明的过程。为我们能更多了解丝绸之路又打开了一扇神秘之门。
好了,终于弄完了,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