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读书人哪怕命途多舛,颠沛流离,却很少有自杀的,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我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熟读历史,从中汲取了巨大的人格力量。历史会告诉他们,比起家国兴亡,社会巨变,个人的升沉起伏悲欢离合渺小得不值一提,应心系天下,以一种大格局观来看待个人得失。孔子云:“德不孤,必有邻!”而历史上饱经磨难,命运相似的志士仁人,他们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也会起到榜样作用。比如犯颜直谏而触怒于君王的韩愈,忠于国家而不获谅于百姓的袁崇焕等等,由于正义和信念而经历苦难,在他们的价值观里都是值得的!他们会告诉自己,不要以消极的心态去承受痛苦,更不能以自杀的方式去屈服于命运!因为那样就等于承认了这些迫害的正义性,从而否认了献身于理想而遭遇厄运,是基于共同价值追求的一种集体受难。所以,自杀行为不但是人格的自我矮化,同时也是对古往今来所有同道者的羞辱。在这种道德力量的支撑之下,他们在逆境中自我疗伤,让历史和内心发生共鸣。即使不能战胜命运,也可以不卑不亢,潇洒自适,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东坡先生,对这一人生态度做了最好诠释!所以,熟悉历史,热爱历史的人,往往都会拥有一种一般人所不具备的高远视野与旷达心态!这值得今天一部分不爱读书,缺乏内心信念支撑,甚至动辄就要死要活的年轻人学习与深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