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秦腔板胡伴奏水平之我见+板胡在秦腔艺术中的作用
(2016-02-01 18:28:08)分类: 秦腔板路 |
提高秦腔板胡伴奏水平之我见
作者:张雨平
戏曲是我国劳动人民和无数戏曲工作者的伟大创造,它是一个包含剧本文学、表演、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各种艺术因素在内的一门综合艺术。其中,音乐唱腔代表了一个剧种的地方特色,作为陕西地方戏的秦腔则更是如此。
早期的戏曲演出,大都在露天举行,为适应这一条件,在演唱以及念白时声音首先就必须能“达远”,要高亢响亮,使远距离的观众能听得见、听得真。还要与舞台下摆摊设点的商贩们的吆喝叫卖声进行“间量竞赛”,这就是秦腔早期扯开嗓子唱的原因所在。
演员的演唱既是如此,乐队的伴奏就得和高喉咙大嗓门的唱法相适应、相配合,以增强乐队在伴奏时的力度。演员们一味放开嗓子喊,板胡也跟着拼命地拉,管弦乐队和打击乐也毫不示弱地猛劲吹打,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演奏习惯。就乐队而言,只片面地注重了演奏力度和渲染气氛的强度,而忽视了表达戏曲的细腻婉转、意境的描述、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演奏技巧的全面展示。为什么秦腔板胡的演奏基本都用中弓部位,而且大部分弓法处理是一音一弓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弓最有力,一音一弓发音力度最强。
现今,各艺术院团普遍有了自己的剧场,更引入了现代化的音响设备,过去那种“野台子”的演唱和伴奏习惯,已经不适应大多数观众的欣赏情趣了。人们除了要求演员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外,就要求乐队方面也要随之而变,但乐队的伴奏往往音量过大,粗噪聒耳,喧宾夺主,使观众闻而生厌,出力不讨好。我认为,戏曲乐队不但要为演员的唱、念让路,心中还要着实牢记一个“伴”字,而且要求细腻,与演员声腔配合默契;把乐器的伴奏纳入对声乐的渲染、补充,作为声乐的延伸。
板胡是我国梆子腔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在秦腔乐队的文场更拥有领衔的地位,起着主要作用。往往一位板胡琴师的演奏水平、风格和审美能力,对乐队的演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也对演员的演唱水平和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就要求板胡琴师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演技水平,以便发挥他在乐队中的骨干作用,不仅是完全应该的,且实属必要。作为秦腔板胡琴师,对下面几个问题要逐步认识和解决:
一、要明确中国戏曲艺术总是把声乐放在主要的位置——“以肉为主”;而把器乐则放在从属位置——“丝竹副之”,这样就有“主行客随之妙”。乐队音量大小的控制,总是以演员表达感情的需要为转移的。评价一位琴师的演奏水平,决不因他拉的响声大,震入耳膜或是拉得“花哨”、“搂得稠”,就说明他演奏水平高超。“搂得稠”(陕西地区俗语“搂”即左手有力地抓压。稠指弓法指法密度大)也要看在何种情况之下,如果只有稠没有稀,会陷入片面化,就像人有喜怒哀乐等诸种情感,不能只有一种表情一样,音乐也要有多种对比,强与弱、轻与重、放纵与收敛等,在运弓方面也有推与拉、长与短、尖与根、连弓与断弓等等。可为什么有些演奏员有稠没有稀、有强没有弱、能断不能连呢?除了演奏技巧不全面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乐理基础缺乏和审美标准不正确。
二、要认真研究剧本情节,了解剧中人物特性,不能只凭经验去伴奏,要考虑以音乐形象去配合演员,使琴声传达出各种情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这是衡量一名琴师艺术素质修养的标志之一。不能干人一面不分黄桂英与王宝钏、李彦贵与李遇春、单童与包拯、蒋干与杨三小的人物身份行当,都一样地去伴奏。以往我们戏曲伴奏,就很少注意或强调这种区别。
三、定谱。这是近几年来秦腔戏曲乐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在一般情况下,这一工作是由音乐设计者去做的。但这还不够,因为音乐设计者并不一定都很熟知板胡这一乐器的演奏技法与技巧,若按谱的曲子去演奏,有时死板呆滞,缺少生气,韵味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板胡的作用。这就需要琴师根据音乐设计者总的旋律线条骨架和表演倾向,再一次地为板胡演奏谱进行二度设计(包括弓法、指法及各种表情、强弱记号等)。一定要有这道工序,这个过程。因为这里面有粗、细、高、低、平庸、精妙之分。京剧的京胡琴师们就有这一道工序,很值得秦腔演奏员借鉴。西洋提琴之类乐器,向来就有定谱。定指法弓法的习惯,这也被公认为先进方法。目前器乐曲目大多都为弦乐标有弓法、指法,这个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保证对演唱者的主要唱段的伴奏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对稳定性。认真而细致地做好定谱工作,就会使演奏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获得“功艺结合,心手相应,保腔托调,以情代声”的良好效果。
四、板胡为戏曲伴奏,要向精、深、奇、美方面努力。所谓“精”,指的是伴奏时要和人物的思想情绪准确结合,弓法、指法运用要精彩,要使得伴奏形式活泼多样,表现手段丰富,精彩。所谓“深”,指的是演奏韵味深,耐人品嚼回味,感染力强;“美”,是指音色美、音质美,对那种脱离剧情、人物和情绪而卖弄个人技术、哗众取宠的东西应坚决摒弃,我们要给听众的是一种“声在戏中,音在情里”的器乐美的享受;“奇”是指演奏时要讲求新颖奇特(演奏“绝活”,俗称“特蔓”)。我们要提倡和鼓励这种个人出“绝活”。敢于与时俱进超越前人,扬其所长,标新立异,以便形成个人独特的演奏风格。
要想成为一名演奏家或名师,更少不了一个“苦”字。真正的“天才”是靠勤奋得来的。只靠天赋,没有勤奋,天才终究等于零。常言道:“曲不离口,弦不离手”,只有苦练,才能熟而生巧。我开始进入五一剧团前,没有接触过秦腔,是个门外汉。因为从小师从著名板胡演奏家吉喆老师,我开始学习的是“小板胡”(俗称歌剧板胡),由此打下了良好基础,到剧院后,先后向戏曲界老前辈吴亭安、杨天基、焦志信、杨育良、周志清、李胜奇、杨满元、田建华等学习了一些秦腔曲目,使我受益匪浅。数年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使我认识到:“开拓新境”一定要从超越前人上立志,在苦字上下工夫,在实践中去磨练,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以上这是我多年摸索总结出的一点体会,谨请专家们指正。(本文转自网络)
作者:韩小青
一、文场乐队的领头羊
众所周知,秦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梆子击节,以秦筝和琵琶为主奏乐器和主要伴奏乐器,长于表现悲情、悲壮与悲苦内容的艺术风格。从明代到清代的数百年间,秦腔的主要伴奏乐器一直是秦筝、琵琶、硬弦等弹拨乐器。由于弹拨乐器和硬弦的表现力有限,不能充分表现秦腔唱腔高亢激越的声腔特点,不能给演员声腔以行之有效的包腔,清代著名秦腔演员魏长生晋京演出时,首次改秦筝伴奏为胡呼(即二胡)伴奏,大大改善了秦腔伴奏音乐的表现力。但随着秦腔音乐的发展,胡呼也逐渐出现弊端。20世纪30年代,著名秦腔琴师靳生彦根据秦腔唱腔高亢激昂悲壮雄浑的特点,在胡呼的基础上,把二胡的蛇皮琴筒改为槟榔壳音箱和桐木板做共鸣板的新型胡琴(即板胡)。这种板胡因缩小了共鸣箱,提高了音色的亮度,加长了琴弓,使得声音高亢明亮,与秦腔苦音唱腔风格和谐统一,极大地拓展了秦腔唱腔的表现力,使秦腔唱腔和伴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从此确立了板胡在秦腔伴奏中的主奏地位。
板胡伴奏首先为演员服务,对演员的唱腔起着指挥、衬托的作用。所谓指挥,即控制演唱的节奏;衬托就是烘托演员的情感。板胡和演员的默契配合,节奏的快慢强弱才能有效地在旋律中进行。其次,板胡作为秦腔伴奏中的主奏乐器,板胡在文场乐队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所有伴奏乐器要听板胡指挥。优秀的板胡琴师拿到剧目乐谱,会根据戏剧情节和音乐设计以及板胡的演奏技法与技巧,对曲谱的旋律线条骨架和表演倾向,进行包括弓法、指法及各种表情、强弱记号的二度设计,分清音乐的高低、粗细、强弱、缓急。然后在演员表演过程中准确地演奏出来,而所有文场乐队也会随着板胡的高低、粗细、强弱、缓急而演奏出高低、粗细、强弱、缓急来。
二、塑造人物的助推器
三、情境气氛的营造者
一部艺术精湛的戏曲作品,一定是把观众带到规定情景里的优秀作品。虽然说情景气氛是靠演员、音乐、舞美、灯光等共同完成的,但音乐中板胡参与情景气氛的营造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当代秦腔戏曲创作中,每部作品都少不了背景音乐(即环境音乐),用以渲染强烈的戏剧气氛,表现人物内心情绪的激动、变化,应该说它是唱腔伴奏的一个有机部分。
四、演员风格的影响者
板胡作为秦腔艺术的主奏乐器,在秦腔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演员的演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演员的重点道白,离不开板胡的伴奏;演员的每个唱段,离不开板胡包腔;演员的情绪变化、环境变化,离不开板胡的伴奏,板胡和演员就如同鱼与水一样须臾不能分离。
(本文转自网络)
对一个秦腔板胡演奏者来说,掌握正确的演奏技法是演奏或伴奏秦腔音乐最基础的分内之事。下面分别阐述秦腔板胡的持琴,持弓以及左右手技法:
一、秦腔板胡的持琴法:操琴风度的优雅,演奏姿态的大方是有必要讲究的。持琴法可理解为板胡的拿法,方法是用左手虎口夹住板胡杆子。尽量松弛,不要用大拇指去夹杆子,大拇指自然伸出,用大拇指扣住千金是不可取的,也不具科学性。其他四指自然地向手心弯曲。大臂轻松下垂,切勿有意抬高。手腕与手臂成小半圆形,微朝下垂。虎口的反压力则抵消了来自按弦时产生的压力。
按弦的技法如下: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均用指尖肌肉丰满处按弦,手指按弦时用力要得当,腕关节要放松。按弦所用之力表面上看来是来自手指运动,而手指运动又是小臂和大臂的传带作用的结果。手指按弦的力度依需要而随时调节,在按弦时还要有轻按、重按、搂按等各种指法变化。
二、秦腔板胡的持弓法:持弓法和运弓法是密切相关的。板胡弓法是决定音色和音量的主要因素,只有掌握了妥切得当的持弓方法,才会呈现出尽善尽美的运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