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皖南山区毒蛇与毒蛇咬伤相关知识

(2013-11-05 17:27:40)
标签:

旅游

皖南山区毒蛇与毒蛇咬伤相关知识

认识毒蛇

毒蛇的标志器官是毒牙,按其形态,可以分为沟牙和管牙,按其在上额骨着生的位置,可分为前毒牙和后毒牙。但是这种鉴别在应用上很不方便。另一种方法是从蛇的外形和色斑上来鉴别。

1、竹叶青:通身绿色为主。分布我国南部,长江流域,受惊时逃跑。咬伤症状相对较轻。

2、眼镜蛇:通身黑色为主,竖起,扁颈。分布我国长江以南,性情凶猛,能长时间对峙,喷射毒液,但不主动袭击人。咬伤症状为伤口组织坏死,胸闷,高热,呼吸困难。

3、眼镜王蛇:通身黑褐色为主,竖起,扁颈。分布我国南方,性情凶猛,为毒蛇中体型最大的。主动袭击,紧咬不放。症状为发病特急,很快死亡,碰到这类蛇咬伤,除积极抢救外,还要祈祷好的运气。

4、银环蛇:背面黑色,有许多白横纹。分布长江以南,受惊时逃跑,但太近时会张口咬人。咬伤后,伤口不肿、不痛,数小时后全身瘫痪,呼吸停止。

5、金环蛇:背面黑色,有许多黄横纹。分布长江以南。其余特征类似银环蛇。

6、蝮蛇:通身棕褐色为主,头大,三角形。分布全国各地甚至生活于海拔 4000米的丽江雪山上。受惊时多逃跑,不主动袭击。咬伤后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
7
、尖吻蝮(五步蛇):通身棕褐色为主,头大,三角形,鼻子上翘(看上去象叼个烟头)。凶狠,主动袭击,咬伤后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

8、蝰蛇:通身棕褐色为主,头三角形略长。受惊时,能长时间对峙。症状类似五步蛇。

蛇伤中毒的类型

各种毒蛇的头部都有毒牙、排毒导管和毒腺。当毒蛇咬人时,借着包裹在毒腺外面的肌肉进行收缩,迫使毒腺内的毒液经过排毒导管沿着毒牙的沟()道,注入被咬者的伤口内,再经过淋巴和血液循环扩散,引起局部和全身中毒。

蛇毒对机体的作用比较复杂。按其有毒成分的毒理作用,可分为神经毒(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等的蛇毒)、血循毒(蝰蛇、五步蛇、烙铁头和竹叶青等的蛇毒)和混合毒(眼镜王蛇等蛇毒)三类。混合毒进入人体后,散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毒液随着淋巴液循环扩散,这是此毒液的主要散布方式,由于毒液是随着淋巴液扩散的,这种散布的方式速度很慢,所以被咬伤后如能及时地进行抢救治疗,正确地处理好伤口,尽量将毒液排出,就能减轻中毒症状。另一种方式是毒液直接注入小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蛇毒很快地散布全身,这种扩散方式危害性极大,往往使伤员很快死亡,但此种机会甚小。
   
蛇类的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蛇种不同,活动规律也不同,眼镜蛇,眼镜王蛇白天活动,银环蛇晚上活动,蝮蛇白天晚上都有活动。蛇伤也主要集中在白天915时,晚上1822时。蝮蛇对热源很敏感,有扑火习惯,所以夜间行路要穿长裤,用明火照亮时,要防避毒蛇咬伤。露营时应将帐篷拉链完全合上。毒蛇怕人,受惊后会迅速逃跑,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大多由于我们没有发现它而过分逼近蛇体,或无意踩到毒蛇身体时,它才咬人。因此,在适于毒蛇活动的环境中行走时,提高警惕,并做适当的防护,许多蛇伤是可以避免的。

毒蛇咬伤的中毒特点

神经毒类

毒液中主要含神经毒,它主要是损害神经系统。被咬伤后的中毒特点:局部不红、不肿、不痛、不出血,即使有这些表现也非常轻微。全身症状因其潜伏期较长,一般经1-6小时才出现。以舌咽神经受损症状出现最早。

血循毒类

毒液中主要含血循毒素。被咬伤后的中毒特点:潜伏期短,一般数分钟后出现症状,且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危险期长。局部和全身症状都很明显。

混合毒类

毒液中既含有神经毒素又含有血循毒素。被咬伤中毒后,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局部和全身症状都很明显。

常见的毒蛇咬伤中毒症状

银环蛇

1、毒性为神经毒,中医称风毒。其毒力很强,被伤者多见于夜间。

2、局部表现:被咬伤处常见有两个针尖大牙痕,伤口一般不出血。经10分钟左右,伤口有如蚊虫咬样微痛、微痒、麻木,并向近心端逐渐蔓延。局部皮肤不红不肿。咬伤后早期全身中毒症状未出现前,被咬者和一些医务人员常不注意,容易误认为是无毒蛇咬伤,或其它毒虫咬伤。
3
、全身表现:一般在咬伤后1-4小时出现。常有头晕、眼花、头痛、胸闷、气紧、腹痛、咽喉不适,全身肌肉疼痛,触动时疼痛加剧,四肢乏力,舌活动不灵,张口困难等。如延误了处理时间,多数患者的病势迅速恶化,出现喉痛、吞咽困难、牙关紧闭、懒言、视物模糊、眼睑下垂、流涎、肌肉松弛,但神志仍清楚。严重者则有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失声、呼吸变慢变浅,皮肤、口唇发绀,全身瘫痪,不断出现抽搐或肌肉跳动。垂危时,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突然停止而死亡。病人治愈后,数天内仍有视物模糊、眼球固定、眼睑下垂、局部肌肉跳动等表现。这种毒蛇咬伤中毒一般不留有后遗症。

金环蛇

1、毒性为神经毒,中医称风毒。中毒症状与银环蛇咬伤中毒相仿,被咬伤者也多见于夜间,但发病较慢,潜伏期和病程都较长。

2、局部表现:被咬伤处常见有两个牙痕,局部伤口不流血或有少许流血,局部不痛或轻微疼痛,伤口周围皮肤有轻微红肿。被咬后20分钟左右,局部皮肤常可见到有局限性鸡皮样疙瘩,附近淋巴结常有肿大、压痛。

3、全身表现:一般全身中毒症状的出现较银环蛇咬伤慢一些。主要中毒表现是全身不适,喉头疼痛,吞咽困难,胸闷,骨骼、关节呈阵发性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病情进一步恶化时可出现牙关紧闭,失声,全身肌肉瘫痪。如治疗不及时,则出现呼吸困难,最后因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而死亡。但被这种毒蛇咬伤的患者,死亡时间要比银环蛇咬伤晚得多。

眼镜蛇

1、毒性为混合毒。中医称为风火毒。被咬伤者多见于白天。

2、局部表现:被咬伤后伤口即感疼痛,且逐渐加剧,范围迅速扩大。局部皮肤常见有两个牙痕,牙距1.1-1.9厘米。伤口流血不多,很快闭合变黑,伤口中心有麻木感,周围皮肤迅速红肿并向近心端蔓延。咬伤经过6-12小时后,可扩展到整个肢体,甚至驱干。局部常有水泡(1-2天后变成黑色水泡)或血泡,组织坏死,常伴有附近淋巴结或淋巴管炎。如不及时治疗,局部易造成慢性溃疡,经久不愈,影响肢体功能。
3
、全身表现:一般在2-6小时出现全身症状。病人感觉困倦、胸闷胀、心悸、恶心、呕吐、腹痛、全身不适、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40,肌肉无力、走路不稳、懒言、发音不清楚,舌头活动不灵活,咽肿喉痛,吞咽困难。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牙关紧闭,呼吸困难,瞳孔缩小,口吐白沫,血压先高后低,最后发生休克,以致昏迷,终因循环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亡。死亡前往往有抽搐现象。死亡多发生于伤后48小时内,如能渡过这一危险期,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转危为安。但有少数患者经治愈后,仍因局部溃疡经久不愈,或局部组织坏死而致伤肢肌肉、肌腱挛缩而畸形,以致影响肢体活动功能障碍,造成终身残废。

眼镜王蛇

1、毒性为混合毒,中医称为风火毒。被咬伤者多见于白天,伤后死亡率很高。其中毒表现与眼镜蛇咬伤中毒表现相似。由于眼镜王蛇体大凶猛,会主动袭击人,且咬人时死咬不放,每次伤人时放出的毒液远较眼镜蛇为多,所以被咬伤的病人中毒也较重。临床表现为死亡率高,中毒症状发展非常迅速,一般多在伤后l3小时内死亡。

2、局部表现:一般可看到两个较大而深的毒牙痕,牙痕间距较宽,常不小于1.9厘米。其中毒症状首先是伤口处有疼痛感,但一般没有水泡、血泡、组织坏死及淋巴管炎等。被这种毒蛇咬伤后,局部症状一般不明显,因其全身中毒症状发展非常快且严重,当局部症状尚未出现以前,全身中毒症状就足以能威胁病人的生命。

3、全身表现:一般在咬伤后10-20分钟内病人即感觉有头昏,头痛,全身乏力,思睡,继而出现流涎,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视物模糊,血压突然下降,手足冰冷,全身出冷汗,紫绀,昏迷,抽搐,以至休克等。最终因急性循环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亡。

蝮蛇

1、毒性为混合毒,中医称为风火二毒。

2、局部表现:一般有牙痕2个,深而清晰,伤口有刺痛及麻木感,在伤后半小时左右加重,局部压痛明显,患肢稍活动则疼痛加剧。伤口周围有明显的肿胀,并向整个伤肢蔓延,一般在2-4天达到最高峰。少数严重者可蔓延至同侧的胸腹部,附近淋巴结有肿痛现象。伤口出血不多,常有少量黄色粘液渗出。伤口附近皮肤可出现程度不同的瘀斑,牙痕周围有时可见水泡、血泡。少数病人亦可有局部组织坏死现象。

3、全身表现:常于伤后1-6小时出现全身反应。眼睑下垂、视物模糊、复视(一个东西看起来变成两个)是早期中毒的特征之一。较重者可出现吞咽困难,颈项强直,张口困难,胸闷,全身肌肉酸痛,患肢活动障碍,皮肤上出现紫癜(尤以妇女、儿童较为多见),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下降、心律紊乱,尿少或无尿,尿常常出现酱油样颜色。假若不及时治疗则会因休克、呼吸麻痹、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五步蛇

1、毒性为血循毒,中医称火毒。其性较凶,咬人较狠,一般被咬后中毒也较重。被咬伤者白天和晚上都有发生。

2、局部表现局部可见到两个较大的牙痕,牙距较宽,常在1.5-3.5厘米。伤口出血较多,经常出现流血不止。在被咬伤后数分钟内,即感伤口处有剧烈灼痛,并持续不止,难以忍受,但极少出现麻木。局部肿胀严重是这种毒蛇咬伤的特征之一,被咬伤后数分钟内即出现,并逐渐加重而向外扩展,严重者可扩展到躯干部。伤口附近常有较多较大的水泡、血泡形成,局部组织坏死,溃烂也较严重。附近常伴有淋巴结肿痛。

3、全身表现:全身中毒症状很快出现。而且来势凶猛,常有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心悸胸闷、气紧、视物模糊,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谵语、呼吸困难,由于全身产生广泛性皮下、五官、内脏等出血,可出现从伤肢直至全身散在性皮下出血性紫癜,牙龈、鼻、眼结膜出血、咯血、呕吐、大小便出血等。最后出现血压下降、心律紊乱、尿少、无尿、口唇发绀、手足冰冷、以致休克。病情继续发展,患者神志不清直至昏迷。严重者多因急性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本类蛇伤经抢救治愈后,部分病人可有伤肢肌肉萎缩、挛缩、骨质坏死等后遗症。

蝰蛇

1、毒性为血循毒,中医称为火毒。被咬伤后发病急,来势猛,症状严重,毒性作用持久,病情较长。白天或晚上都有被咬伤者。

2、局部表现:一般有两个毒牙痕,牙痕距离为11.6厘米。被咬伤口感到疼痛,并逐渐加剧,伤口常流血不止,局部有红肿、发热,并向近心蔓延,严重者可肿至躯干,附近淋巴结常有肿大、压痛。

3、全身表现被咬伤后很快出现全身不适、畏寒、发热、胸闷、心悸、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全身皮肤和肌肉感觉疼痛,触动时更加剧烈,常伴有口腔、牙龈、鼻、眼结膜下出血和血尿。血尿是本类毒蛇咬伤中毒的早期特征之一。如病情发展加重,可出现咯血、呕血、尿呈酱油色、便血、皮肤广泛性出血等全身出血性症状。心脏因有散在性出血而常常造成心脏机能紊乱,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此外,因有明显的溶血,所以患者常出现贫血、巩膜和皮肤黄染等现象。病者因失血或失水过多,可见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口烦渴。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少尿或无尿,更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四肢冰冷,血压下降至休克。最终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如能及时治疗抢救,大多数能转危为安,但恢复一般较慢。

竹叶青

1、毒性为血循毒,中医称为火毒。被咬伤者白天和晚上都可发生。

2、局部表现:咬伤后,常见两个针尖样牙痕,牙痕距0.51.2厘米。伤处灼痛,常难以忍受。患部肿胀显著,并迅速向近心端蔓延,常出现水泡,严重者患肢皮下可见出血斑。
3
、全身表现:一般不甚严重,部分患者可有头痛、头昏、眼花、嗜睡、粘膜下出血、呕吐、便血等。严重者可有言语不清,疼痛厉害可致休克。一般竹叶青蛇排毒量较少,毒性也较弱,患者死亡率较低,愈后较好。如果咬伤头部、颈部,因肿胀严重压迫气管,可造成呼吸困难或窒息而危及生命,故仍不可麻痹大意。

烙铁头

1、毒性作用与竹叶青相似,但较强。

2、局部表现:可见有两个毒牙痕,局部表现与竹叶青咬伤表现相似。伤肢疼痛似灼烧,极难忍受,伤口周围红肿,有时可见水泡、血泡或瘀痕斑,常伴附近淋巴结肿痛。
3
、全身表现:同竹叶青咬伤基本相似,但较为严重,常有头昏、头痛、眼花、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嗜睡、巩膜或皮肤黄染,严重者可出现五官出血、呕吐、大小便出血、意识朦胧、血压下降、四肢冰冷、休克以至昏迷等,也有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循环衰竭而致死的可能。

 

毒蛇咬伤后的治疗

1、治疗原则:
    
被毒蛇咬伤后,病程进展迅速,应分秒必争地在短时间内确诊,被咬伤者应保持安定,避免惊慌奔走,以免加速蛇毒的吸收和扩散。在明确毒蛇种类后,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抢救威协生命危象,维持生命功能的稳定,迅速使用抗蛇毒血清等有效药物中和体内蛇毒,防治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在可能的情况下,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促使身体的康复。

2、局部常规处理

    毒蛇咬伤的局部常规处理,是指被毒蛇咬伤后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火罐排毒,封闭疗法及局部用药等。
    
局部常规处理应在蛇伤现场进行,处理越快,效果越好。病人被蛇咬伤后立即用火柴头5-7枝烧灼伤口,以破坏局部的蛇毒;也可用针刺或拔火罐的方法,除去伤口或周围的毒液,但对于血循毒(如五步蛇)蛇伤患者,不宜针刺或拔火罐,以免伤口流血不止。为延缓伤口蛇毒的吸收,于近心端3-5厘米处用带子扎紧,其结扎松紧程度以能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但不防碍动脉血流为宜,以后每隔15-2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1-2分钟,以免肢体因血循环障碍过久而坏死,待急救处理结束后(不能超过2小时),结扎应立即解除。
    
在蛇咬伤后1-2小时内,伤口处作十字切口,长2-3厘米,深达真皮以下,如无重要神经血管通过, 可深达2-3cm。伤口若有毒牙遗留,应取出,反复冲洗伤口后,伤肢搁下垂位,周围置冰袋,以减少蛇毒的吸收。应注意,血循毒蛇咬伤者不宜作扩创排毒,以免伤口流血不止,常规应用破伤风抗毒素 (TAT)
    
有条件者,及早作局部环封,用相应的血清2ml或用胰蛋白酶2000U,或10-15%依地酸二钠4ml,分别与0.25-0.5% 普鲁卡因溶液5-20ml 、地塞米松5mg配伍,于牙痕中心及周围注射达肌肉层,或在结扎的上方作环行封闭,这对减轻症状甚有益处。肿胀的肢体,可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如用双柏散(侧柏叶、大黄、黄柏、薄荷、泽之)加水蜜热敷,效果很好。局部出现坏死、溃疡者,则按外科处理。

3、抗蛇毒血清治疗

    抗眼镜蛇毒血清是首选的特效急救药。至1993年,全国已有六种血清供临床应用:精制抗蝮蛇毒血清、精制抗五步蛇毒血清、精制抗银环蛇毒血清、精制抗眼镜蛇毒血清、精制抗蝰蛇毒血清和精制抗金环蛇毒血清,这些抗蛇毒血清适用于治疗相应的毒蛇伤。

4、危重病人的治疗

    毒蛇咬伤后,由于中毒太深或延误使用抗蛇毒血清,病情变化迅猛,且十分复杂,往往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使抢救非常困难。要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除一般常规处理外,必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对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功能损害、胰脏功能损害等作针对性治疗。 

 

野外遭遇毒蛇处理

1、毒蛇和非毒蛇的区分:通常观察伤口上有两个较大或较深的牙痕,才可判断为毒蛇咬伤。若无毒牙印,并在20分钟内,没有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和无力等症状,则为无毒蛇咬伤。只需消毒、止血、包扎,如有条件再送附近医院注射破伤风即可。神经毒——银环蛇,一般伤口较浅。血循毒——五步蛇、蝰蛇、蝮蛇、竹叶青蛇,一般伤口较深。神经毒+血循毒——眼镜蛇、眼镜王蛇
2
、被毒蛇咬伤的主要症状:神经性毒蛇,伤口疼痛、局部肿胀、磕睡、运动失调、眼帘下垂、瞳孔散大、局部无力、吞咽麻痹、口吃、流口水、恶心、呕吐、昏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伤者可能在872小时内死亡。血循性毒蛇,伤口灼痛、局部肿胀并扩散、伤口周围有紫斑、淤斑、起水泡,有浆状血由伤口渗出。皮肤或皮下组织坏死、发烧、恶心、呕吐、七窍出血、有血痰、血尿、血压降低、瞳孔缩小、抽筋,被咬伤后6-48小时内可导致伤者死亡。
3
、救治措施:

1)、现场自救:被蛇咬后,要镇静,不要乱走动,延缓蛇毒吸收,首先需找一根布带或长鞋带在伤口上端510公分处(靠近心脏一端)扎紧,为防止肢体坏死,每隔1530分钟左右,放松23分钟,应用冷开水反复冲洗伤口表面的蛇毒。然后以毒牙牙痕为中心,用消毒后的刀片把伤口的皮肤切成十字形,再用两手挤压,拨火罐、真空吸管或在伤口上覆盖四、五层纱布,用嘴隔纱布吸吮(口内不能有伤口)尽量将伤口内毒液吸出。立即服用解毒蛇药,并将解蛇毒药粉涂抹在伤口的周围。尽量减少伤者的行动,并迅速送附近医院救治(最好能将毒蛇打死一并送医院确定蛇毒的种类)。

2)、药物:南通蛇片、贵得绳蛇片等。

3)、呼叫:与当地“120”联系,SOS

4)、注意事项:不要轻视神经毒的中毒症状,不要轻信个体蛇医,尽量联系当地附近的大医院。

 

毒蛇咬伤救治三步骤

1、早期结扎——如果咬伤部位是在四肢,要立即在伤口上方进行结扎。结扎时间需持续810小时,每隔1530分钟放松1次,每次放松12分钟。结扎的松紧度以远端肢体不发生青紫为度。若咬伤已超过12小时,蛇毒已扩散,结扎则无意义。
2
、多法排毒——

1)、扩创排毒。可在牙痕之间做一字形或十字形切口,深至皮下组织,并用手从伤口四周向中心挤压,排出毒血(伤口出血不止者忌用本法)。如见毒牙,立即拔除。同时,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

2)、吸吮法排毒。若急救者口腔无破损,也可采取吸吮法排毒。急救者要边吸边吐,边用清水漱口。

3)、拔罐法拔毒。在咬伤处用三棱针针刺出血,再拔火罐,以拔出黑紫毒血为佳。4烧灼法灭毒。用57个燃烧的火柴头置于伤口,反复烧灼,亦有灭毒作用。
3
、尽快就医——到野外郊游或劳作前,最好随身携带蛇药片,遇毒蛇咬伤可立即调敷或口服,并尽快前往附近的医院进一步治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