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香榧、山核桃、古树名木、蛇类等部分资源调查情况
(2013-11-05 17:24:50)
标签:
旅游 |
1997年至2001年历时5年,进行了安徽省野生植物资源调查,调查了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重大经济开发价值的野生植物、有重点科研文化价值的野生植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列的物种。在调查的安徽省重点保护目的物种的野生种群资源状况中,香榧、山核桃、古树名木、蛇类资源情况如下。
安徽香榧资源调查状况
安徽全省香榧分布面积有 417.03公顷,总株数1239.5株(其中幼树65851株),总蓄积量966.71立方米,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地海拔较高地带,多散生于山坡或沟谷,如黄山风景区、祁门和石台牯牛降、黟县泗溪、休宁、宁国、绩溪歙县清凉峰、宣州区、泾县,金寨天堂寨亦生长有1056株,黄山区新民乡(应为新明)有香榧1400亩,其中樵山村历史遗存连片天然生长的香榧林320亩,拥有6个品种(贡榧、神山榧、米榧、桂圆榧、糠榧、细榧),尚存百年以上香榧树200株,其中最大的一株胸围达685厘米。
安徽省香榧主产于皖南南部的黄山山区和天目山区,以黟县、黄山区产量最多,其次为绩溪、休宁、歙县等,大别山亦有散生,是安徽著名特产干果之一,也是良好的木本油料树种,种仁含油量高达51.7%。香榧除作干果食用外,亦可入药,有止咳、润肺、消痔、驱蛔等多种功效。
香榧籽历来被视为山珍之一,其产量均逐年统计在册,归于安徽林特产品之列表。
1986—1999年安徽省香榧(干籽)产量表
年份 |
产量(吨) |
年份 |
产量(吨) |
1986 |
27.4 |
1993 |
66.1 |
1987 |
50.3 |
1994 |
164.3 |
1988 |
23.1 |
1995 |
387.4 |
1989 |
148.8 |
1996 |
90.4 |
1990 |
51.3 |
1997 |
127.4 |
1991 |
80.3 |
1998 |
116.6 |
1992 |
75.7 |
1999 |
313.2 |
南宋《新安志》载:“休宁县产榧子,出黄山者尤佳”,“柀(bǐ,古代称榧为柀)子小而圆者,出于黟”。皖南香榧的中心产区有二,一处是黄山周围的黟县泗溪乡双联村,休宁县儒村乡仁里村,黄山南麓的岗村,徽州区小容乡,黄山区新明乡团龙头;一处是天目山北麓的宁国县虹龙、上门、南极、仙霞等,多呈小片香榧纯林或散生。
黟县是安徽省香榧的主要产区,该县较为集中分布的有泗溪、洪星、宏村3个乡镇,现有香榧林分面积233公顷,散生单株8000多株,年产香榧100吨左右。
黄山区有5个乡镇(谭家桥、三口、新明、焦村、龙门)香榧分布较集中,共计面积近1万亩,其中新明乡樵山村有集中连片香榧林和零星栽种的香榧共计1400亩,有6个品种,优良品种有贡榧,神仙榧、米榧。年产香榧20余吨。
安徽香榧品种很多,有花生榧、小米榧、黄山小圆榧、皖南圆榧、大圆榧、米榧、长榧、糠榧、转筋榧、木榧等。最负盛名的香榧为黟县的“和尚榧”、太平的“神仙榧”、休宁的“金榧”,曾为进贡朝廷的贡品,均属小圆榧和小米榧类型。
现在群众栽培的香榧品种主要为花生榧和小米榧两种,2000年12月经安徽省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两个品种被评为安徽省香榧优良品种。香榧1号—花生榧,属圆榧类,种实卵圆形,单果重6克左右,出籽率36%。种核近圆形,单核重2.8克,核壳薄,出仁率71%,炒食香酥可口,种仁饱满心实,种底易脱,含油率45%,成年大树株产可达200公斤左右;香榧2号—小米榧,属长榧类,种实长卵形,单果重8克以上,出籽率30%,种核卵形,单核重2克,核壳薄,出仁率78%,含油率48%,种仁饱满,炒熟后核壳轻压即碎,种底易脱,酥脆适口,成年大树株产可达250公斤。
安徽山核桃资源调查状况
安徽山核桃主要产地都集中在山区。大致形成两片,一片是以宁国、绩溪、歙县为主的皖南山区中心产地,地处皖浙交界的西天目山区,山核桃林呈块状或片状分布,人工栽培纯林居多,经营管理较好,产量较高;一片是以金寨、霍山为主的大别山区,山核桃皆为天然次生林,呈野生状态,散生或呈小群落,产量较低。安徽省2005年山核桃面积1.87万公顷(28.05万亩),比1985年的2.7万亩增长9倍;2005年年产山核桃6300吨(630万公斤),比1985年产量945吨增长近5倍,是一个较大的发展,也增加了山区人民的经济收入。年产山核桃300吨以上的县有:宁国市(1987年产1282吨)、绩溪县。
安徽省山核桃产量统计表
年份 |
产量(吨) |
年份 |
产量(吨) |
1986 |
1247.7 |
1994 |
1074.0 |
1987 |
1630.5 |
1995 |
3203.8 |
1988 |
1088.7 |
1996 |
1314.3 |
1989 |
1402.5 |
1997 |
3867.8 |
1990 |
295.5 |
1998 |
2650.9 |
1991 |
2177.1 |
1999 |
3582.9 |
1992 |
970.4 |
2005 |
6300 |
1993 |
1611.3 |
|
|
宁国市2003年调查,有山核桃面积23.8万亩,占全省山核桃总面积的84.8%,是安徽省最集中的山核桃产区,在全国也仅次于浙江省临安县而居全国第二位。该县山核桃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的24.6%,栽培品种为天目山山核桃,其中盛果期面积11.8万亩,占49.6%,集中分布在该县的南极、万家、甲路、胡东、中溪、仙霞、宁墩等天目山西部的山区乡镇;山核桃幼林面积10.8万亩,衰老山核桃面积2.2万亩,由于山核桃经济价值逐年上升,市场前景看好,山核桃林生产基地面积呈不断扩大之势。该市2003年山核桃总产量4130吨,占全省山核桃总产量的66%。绝大部分用于进行加工,加工率达98.5%。2000年宁国市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山核桃之乡”。
大别山核桃是上世纪90年代在皖西大别山区金寨县、霍山县发现的一个山核桃新品种,它是大别山长期地质演变特化产生的变异种,与天目山山核桃相比具有果型大、壳薄、出仁出油率高等特点,其中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2%以上,而且是唯一生长在花岗岩分化的土壤上,富含钾、钠、镁等元素。较其他5种山核桃更具营养价值。经调查,大别山山核桃相对小片集中,分布在金寨县的天堂寨、燕子河、关庙、长岭等11个乡镇及霍山县的太阳、磨子潭、大化坪等乡镇的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场,皆为天然次生林,是未经人工栽培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大别山山核桃天然林总面积约3000公顷(4.5万亩,金寨县约4万亩,霍山县约0.5万亩),其中连片纯林在200公顷以上的有2处,1300公顷以上的有6处,67公顷以上的有7处,百亩以上的有数十处,树龄多在5—15年,过去均为野生自长,少人问津,本世纪山核桃经济价值逐渐显现,现年产山核桃150吨左右,已逐渐开发加工炒制山核桃和山核桃油,2002年已注册了“大别山”山核桃商标。
安徽省古树名木资源情况
2003年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开展的全省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主要树种有银杏、南方红豆杉、大别山五针松、香榧、黄山松、罗汉松、柳杉、圆柏、槐树、麻栎、苦槠、枫香、冬青、朴树、黄连木、青檀、桂花、枫杨、金钱松、白玉兰、杉木、樟树、梅、梨、皂荚、红豆杉、板栗、青钱柳、重阳木、木荷、香果树、楸树等。
安徽古树名木:不仅包括树龄百年以上的具有自然遗产、历史人文价值的树种与国家级、省级珍贵稀有、重点保护树种,同时还包括一些生长独特、罕见,具有生态、经济价值及纪念意义的树木。
皖南古树名木资源
银杏 |
1、旌德县孙村乡管家村口一株银杏,树高35米,胸围652厘米。 2、广德县砖桥村中一株银杏,树高32米,胸围524厘米。 3、黄山市徽州区潜口乡唐模村中一株银杏是记述较为翔实的古树,经考证查询,绩溪人汪思立(现唐模村汪姓的55世祖)在唐代贞观六年(632年)曾选三处建村定居地点,并在各处栽了一株银杏树。两年后,唯中汪村(即今唐模村)的银杏长得最好,遂决定迁居在此落户建村。故先有银杏树,后有唐模村。至2005年,这株银杏树龄应为1373年,树高22米,胸围790厘米,村民尊爱备至,更是旅游一景。 4、宁国市山口方村银杏古树园,有银杏51株,平均树高18米,胸围多在300厘米以上,生长茂盛。 |
南方红豆杉 |
是中国特有第三纪古老孑遗树种。在安徽多生长于皖南大部分地区海拔250—700米的山麓沟谷地带,徽州许多古村落的风口水口及寺庙、牌坊、亭阁等处,多保存有南方红豆杉古树,既保护环境,又象征山村兴旺昌盛。其木材纹理均匀,坚硬致密,因心材血红而又名“血柏树”,尝可与“红木”相媲美。 1、歙县金川乡水塘村头的南立红豆杉古树,树高20.5米,胸围524厘米,树龄已近千年。 2、休宁县山斗乡米坞村水口的南方红豆杉,树高25.5米,胸围480厘米,树龄900年。 3、休宁回溪乡回溪村后山下的南红豆杉,树高19.5米,胸围540厘米。 4、休宁县白际乡严池村口是一片有21株参天古树组成的水口古树群,其中300年以上的珍贵古树就有10株,有5株南方红豆杉,占一半,最大一株树高30.4米,胸围440厘米;另有胸围500厘米的银杏2株,胸围200厘米以上的南方铁杉2株,胸围350厘米的蓝果树1株。 5、休宁县溪口乡祖源村的南方红豆杉,树高24米,胸围450厘米,相传为南宋末年所植。 6、祁门县小路口乡有两株南方红豆杉古树,双河口村边水口的一株树高28米,胸围410厘米;寺前村的一株,树高20米,胸围364厘米。 7、黄山区(原太平县)郭村乡上坑村生长两株南方红豆杉古树,村口一株树高15米,胸围340厘米;村后一株树高20米,胸围480厘米。 8、旌德县俞村乡凫阳村小山庄舍头,海拔500米,庄前风水口有4株南方红豆杉古树一字排开(原有5株,1965年被砍去1株),1雌株3雄株。1998年实测,从南向北第一株为雌株,树高33米,胸围243厘米,第二株树高33米,胸围364厘米,第三株树高29米,胸围312厘米,第四株树高32米,胸围259厘米,相传为明代外来移民所植。 |
罗汉松 |
绩溪县上庄胡适故居的罗汉松古树,树高9米,胸围186厘米,据称为胡氏前辈从歙县带土移来栽植于胡氏宗祠的大门内侧。 |
圆柏 |
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焦氏祠堂前,左右各有一株古圆柏,号称“龙凤柏”,左边一株树高17米,胸围260厘米,称为“龙柏”,右边一株树高18米,胸围380厘米,称之为“凤柏”,县志记载,明代焦村曾出过文状元和武状元,建焦氏宗祠时植下双柏,以示龙凤呈祥。 |
柳杉 |
1、休宁县龙田乡浯田村头有一片柳杉古树群,共有8株,最大的一株树高33.6米,胸围670厘米,单株立木材积约53立方米,另有两株大小近似,树高29米,胸围420厘米,单株材积约为18立方米,最小的一株树高25米,胸围350厘米,单株材积也有11立方米,相传南宗年间在浯田村水口小庙周围曾栽有一片柳杉林,现残存的这8株古柳杉,是安徽独存的一块柳杉古树群,1991年休宁县林业局拨专款为柳杉古树群修筑了档土石坝和花格围墙予以保护。2004年最大的那株古树因心材朽空而轰然倒亡。 2、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石步坑海拔420米的山中腰,孤零零地长着一株柳杉古树,树高22米,胸围452厘米,据村民传言,明代嘉靖年间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逃亡躲藏时在其读书处“容安馆”旁栽下的,后严嵩父子均获罪受刑殊,而柳杉却长成了古树,百姓认为此树是奸臣所栽,因此常迁怒于柳杉,弄得古柳杉老干遍体刀痕。 3、休宁县白际乡江湾村水口的古柳杉,树高30米,胸围460厘米,生长在由甜槠、红豆柳等组成的古树群中,是一株天然自生的柳杉古树。 |
黄山松 |
黄山松正式命名始见于1913年,拉丁学名为Pinus hwangshenensis Hsia,1951年植物学家郑万钧在对台湾松、疏球松和黄山松的标本进行反复比较鉴定后,认为它们都是属于同一个树种,按照国际命名法规则,将其与台湾松合并,学名为Pinus taiwanensis (Hsia) Hayata,原黄山松学名作为异名处理,附于正名之后,并在大陆保留中文名黄山松。 |
黄山迎客松 |
生长于黄山玉屏楼左侧海拔1680米青狮石下的砂砾土中的一株黄山松,树高10.15米,胸围205厘米,枝下高2.51米,上部枝叶虬集平密,树冠开展,偏向外方一侧的两大侧枝平空伸出7.6米,形似展开双臂迎客,树龄约800年。1970年大雪,倒2枝因雪压受伤而枯死,1981年起黄山园林部门确定专人对迎客松进行全天候特级“护理”。 |
杉木 |
是全省最重要的用材树种,尤以皖南南部原徽州传统林区,杉木商品材最为盛产,且材质优良,誉为“徽杉”,有“无歙杉不为州”之说。 1、黟县泗溪乡石灰坑后山坡上生长的一株杉木古树,树高23米,胸围318厘米,原存古杉树两株,20世纪50年代被砍去一株,系人工栽培,树龄有300余年。 2、休宁县岭南乡西溪村公路边生长的古杉树,树高28.5米,胸围310厘米,原相距不远处还有一株古杉(上世纪70年代枯死),被称为雌雄一对,树龄约300年,当地群众尊为“圣树”。 3、黄山市黄山区新丰乡安居村的古杉,树高25米,胸围450厘米,由5根通直圆满的树干集生齐发,每分干围粗有130—160厘米,村民称之为“五子登科”。 |
樟树 |
1、祁门一县有古樟46株,其中胸围500厘米以上、树龄500年以上的国家Ⅰ级古樟树就有11株,1986年祁门县人大九届三次会议通过樟树为祁门县树。 2、歙县漳潭乡漳潭村中的千年古樟,树高26米,胸围920厘米,树冠浓荫覆地近3亩,1991年当地出现罕见低温—16℃,并数日冰雪,古樟直径10厘米左右的新枝悉数冻死,及至翌年孟夏5月才萌芽重生。 3、歙县南源口乡王村茂村徽杭高速公路旁的巨型古樟树,树高30米,胸围1125厘米,是安徽古樟中最大的一株。 |
梅 |
歙县上丰乡姬川村姬公尖有百年古梅园三处,其中第一村民组梅园老树36株,最大一株胸围180厘米,树龄170多年,姬川梅树,一不赏花,二不求果,而是初春采尽大小梅树的花蕾,以“绿萼梅”干花应市,成为村民一项重要经济收入。 |
梨树 |
安徽省沙梨种系最负盛名的两大品种,一是砀山酥梨,一是徽州雪梨。 歙县上丰乡蕃村山地梨园中一株雪梨古树,树高10.5米,基围250厘米,主干离地面20厘米处分生三大主枝,主枝围粗150厘米,树冠半球形,冠幅11米×10米,树龄为200年,单株年产雪梨150—200公斤。最高年产曾达400公斤。 |
皂荚 |
安徽产的有山皂荚(野皂荚)、肥皂荚(肉皂荚)和皂荚(紫皂荚)。 1、黄山市徽州区潜口乡石门滩丰乐水库电厂广场前的一株古皂荚,胸围520厘米,树高27米(下部因砌石磅护坡被埋入土中3米),老干50年前曾遭雷击于8米高处折断,因积水渐使老干枯朽中空,树龄500多年。 2、祁门县雷湖乡枣树村的城头坞“风水林”中一株山皂荚古树,树高36米,胸围420厘米,此为雄株,花后无果,树龄约400。 |
红豆树 |
安徽生长的红豆树,即鄂西红豆树,是分布最北而较耐寒的一种,已是红豆树自然分布的北缘。 1、徽州区岩寺镇原发电厂内曾保存的一株红豆树,据传生于明代,“文革”期间干基朽空,1991年遭雷击致死。现存红豆树古树都是人为栽种。 2、泾县茂林镇延陵村高坎边一株红豆树,树高19米,胸围240厘米,1987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冻害,使本为常绿的乔木几乎树叶落尽。传闻该红豆树为清代雍正年间太学士奉政大夫吴六奇所植,推算树龄约为290年。据说,百多年前园中一直是两株红豆树相对面生。 3、歙县富堨乡富堨村汪姓村民屋后园中,生有两株红豆树,较大的一株树高23米,胸围170厘米,另一株较小且基部萌生双干。1984年两树共获种子(红豆)2公斤多,种子圆润彤红,大小年结实差异名显。1991年冬当地出现短期的低温,红豆树上直径4厘米左右的新生枝条均遭冻害枯死,树叶落光,直到翌年5月才开始发芽萌生新叶。据访问调查,汪氏十代祖先汪元珣父子是新安名医,于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为皇太后治病有功,皇帝赐赏南国所贡红豆树苗两株回乡种植,园门匾额“娑罗园”是由当朝吏部尚书曹振庸(歙县人)所题,推算树龄为230年。 |
枫香 |
干燥的枫香木材极为耐久,山区建筑常用为梁柱,即所谓“千年阁上枫”。 1、歙县岔口乡佳棠降村海拔480米的山村路口有6株枫香古树,最大的一株树高44米,胸围634厘米,其基部分生出另一古干,连理伴生,被乡民称为“夫妻树”,估计树龄约400年。 2、宁国市仙霞镇大岭头龙亭枫香古树群,5株枫香集生,树高约35米,树干通直硕壮,胸围为400—500厘米,枝叶繁茂。 |
苦槠 |
1、祁门县凫峰乡同意村头,屹立一株明代遗存的苦槠古树。1991年实测,树高29米,胸围700厘米,树龄550多年,树干5米处曾遭风折,留有朽洞,渐使老干中空至基部,竹鞭窜入树心,毛竹由树洞顶部伸出。 2、黄山市徽州区呈坎乡入村的公路旁,高耸一株500年生的苦槠古树,树高31米,胸围610厘米,20多年前该古树遭受雷击,主梢枯损,老干开裂,伤残颓衰,经多年的保护和养息,2003年后逐渐恢复生机,古树雄姿再现村头。 3、休宁县五城镇医院后院内一株古槠古树,树高21米,胸围502厘米(基围665厘米),树龄400多年。五城镇桥头率水之滨,是一片水口林,大树森列,苦槠古树便是其中的遗存之一,这片水口林已于20世纪60年代改建为农民公园。 |
麻栎 |
1、休宁县冰潭乡碜溪村旁古坟岗上一株麻栎古树,树高44米,胸围510厘米,树冠高大,蔚然壮观,是一株明代遗留的古树,树龄有500多年。 2、绩溪县板桥头乡尚田降村池塘边的麻栎古树,树高43米,胸围510厘米,老树干基部隆起,大侧根裸露,村人记忆已历经21代传人,树龄约500年。 3、歙县北岸乡大岭村头,据称系明代遗存的麻栎古树,树高37米,胸围430厘米,树龄推算有400余年。 |
栓皮栎 |
树皮的栓皮层极厚,曾为制造软木的专用原料。栓皮栎能成古树者,皆生于山乡野岭、偏僻之地。 黟县柯村乡下东坑外狼屋村头一株栓皮栎古树,树高30米,胸围552厘米(基围620厘米),枝下高12米,主干通直,树龄400多年,老树的栓皮层厚达10厘米以上,村人也从不采剥栓皮,以保护古树自然生长。 |
青钱柳 |
果实周围有圆盘状的木质硬翅,成串的挂在技叶间,形似铜钱又称摇钱树,也是第三纪古热带区系的孑遗树种。 休宁县汪村乡下大连村碣坞的山坡上生长一株青钱柳古树,树高27米,胸围380厘米,主干壮实通直,雄风凛然,树龄约500年,在村庄水口林中较为突出。 |
枫杨 |
喜生于溪畔、河滩低湿之地。 1、黟县际联乡宏村村口一株枫杨古树,树高21米,胸围610厘米,庞大的伞状树冠覆荫1.1亩,树下自成贸易集市。传言清代康熙年间村中有位青年考中了秀才,举村欢庆,择吉日栽下这株枫杨,以树为鉴,激励后人,树龄已300多年,亦被称为“秀才树”。 2、宁国市胡乐镇枫杨古树群,在河岸边有18株,占地10亩,最大一株胸围495厘米,树高30米,构成一道风景画屏。 |
朴树 |
歙县杞梓里乡茶川村口的珊瑚朴古树,村民俗称沙棠子树,树高15.5米,胸围440厘米,树龄约400年。 |
青檀 |
青檀树皮是制造宣纸的特种原料,石灰岩的石质山地常能天然成林。其中就有一些奇姿异态、沧桑龙钟的青檀古树。安徽江南和淮北都有青檀自然分布。 |
榉树 |
木材坚致,又叫铁壳楠,老树木材带血色者称“血榉”,尤为名贵。 1、歙县金川乡仁丰村村头水口与古桥、水碓相伴的古榉树,1998年调查,树高36米,胸围525厘米,以建村的历史推算,树龄约为500年,古树基部隆起交结的树根,形成30平方米的根盘。 2、休宁县齐云山梦真桥边古榉树,树高27米,胸围355厘米,树龄300多年。 3、黄山区(原太平县)永丰乡岭上苏村村边一株古榉树,1999年调查,树高22米,胸围472厘米,树龄约400年。 |
重阳木 |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乡澄塘村水塘边的重阳木古树,树高25米,胸围545厘米,巨大裸根半边浸入水中,大侧枝斜向池塘水面,三面皆围以水田,树龄300多年。 |
木荷 |
皖南山区俗称“野樟”,曾是纺织工业纱管、纱锭的特用木材,现代则为森林防火树种。 祁门县小路口乡三步塔村的山路边(海拔450米)一株木荷古树,树高31米,胸围380厘米,树龄300余年。20世纪50年代后原徽州地区木荷用材采伐过度,木荷古树已是凤毛麟角。 |
黄连木 |
春季树头上满生细长的嫩芽(叶),色鲜红艳,民间习称“黄鹂头树”。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乡竹坞村村口一株黄连木古树,树高23.5米,胸围449厘米,系天然自生,估计树龄约400年。 |
桂花 |
安徽常见的栽培品种为金桂、丹桂、银桂和四季桂等,桂花古树多生长在偏僻的山乡,品种皆为金桂。 1、祁门县古溪乡黄龙村楠木坦老屋旁有株桂花古树,树高15米,胸围360厘米,据树主称,古桂花是十世祖先所栽的传世珍品,树龄约360年,每年产鲜桂花50余公斤。 2、泾县黄村乡平垣村塘边的桂花古树,树高18米,胸围285厘米(2.2米高分枝处树干围粗400厘米),古树为四户共有,1988年曾采收鲜桂花210公斤(还有部分落于池塘)1996—2001年每年产鲜桂花100公斤左右,估计树龄为400年。 |
皖南山区蛇类资源
皖南山区是安徽蛇类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计有蛇类3科43种,即游蛇科的34种,眼镜蛇科的3种,蝰蛇科的6种。
尖吻蝮蛇 |
省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尖吻蝮为有毒蛇,又称祁蛇、五步龙,分布于皖南山区的黄山市、池州市和宣城市的泾县、广德等部分地区。由于尖吻蝮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又对人畜伤害较多,被捕杀的几率较大,野外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
蝮蛇 |
为有毒蛇,主要分布长江以南及江淮丘陵一带部分地区。栖息于平原、丘陵、山地的树林、草丛,以及农田边、河沟旁,夜晚常盘伏于路边草丛处。 |
眼镜蛇 |
省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于皖南山区的歙县、黄山区、祁门、徽州区、屯溪区、宣州区、绩溪、贵池、太湖、东至、望江等地。为有毒蛇,性凶猛,有主动进攻性,主要栖息于平原、山地、丘陵地带的树丛、灌草丛、稻田、沟边附近。 |
乌梢蛇 |
省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安徽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县市,如歙县、休宁、黄山区、徽州区、屯溪区、祁门、黟县、宁国、旌德、绩溪、广德、泾县、石台、青阳、贵池、东至、铜陵,皖西大别山区的金寨、潜山、太湖、岳西、霍山,江淮丘陵地区的合肥、六安、滁州和巢湖等地。主要生活在平原、山地、丘陵的灌草丛中,以及农田、房舍附近。是安徽重要的经济蛇类。 |
王锦蛇 |
省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于歙县、休宁、黄山区、徽州区、屯溪区、祁门、黟县、宁国、旌德、绩溪、广德、泾县、石台、青阳、贵池、东至、望江、金寨、霍山、潜山、六安、滁州等地。生活于山地、丘陵、平原的草丛、农田、河沟附近,夜间活动更为活跃。 |
竹叶青 |
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的绩溪、歙县、祁门、休宁、泾县、黄山区、青阳、石台等地。野外数量已渐稀少。栖息于山区溪边的草丛及竹丛中,常盘缠在树干、树枝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