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可医愚(41):嚼一嚼《万历十五年》

(2022-03-25 19:04:15)
标签:

万历十五年

历史

为人处世

分类: 书可医愚


《万历十五年》第二次翻开了。

第一次阅读没有读完,心不静,搁置。

看完第一章,作者用第三人称讲述万历年发生的大事小情,从我的理解层面看更多的是小事情,而且是概括的小事情,细细地叙述,也挺有故事感。这一章里有两个重要人物,张居正和冯保,深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更有趣的是短短的二十几页书就把张居正传奇一生写完了,读之如鲠在喉,具体史料还需要再找书籍阅读。名噪一时的大作,应该不止于此吧,于是翻到后记,认真地拜读了(《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对作者的用意终于明了一些,这样反复前后交替阅读。

书中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技术和道德问题。文中“技术”指的是各项政策;“道德”指的是儒家传统,仁义礼智信。书中文官是道德的代言人,道德即文官的为人善恶,处事方法。技术和道德类似于文中的法律之于伦理。

记述了6个人物的故事,分别代表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及思想。第一位张居正,对待文官(科举出身的各类读书人)比较偏激(读到此处想起《红楼梦》中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事件,只因“贾史王薛”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死后仍不得善终。第二位是首辅申时行,皇帝最重要的老师,张居正的接班人,书中称他为“和事佬”,处理文官集团的矛盾所用手段以“诚”为主,力主人事稳定,受到文官集团赞誉。

第三个人物是海瑞。他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方式是申时行和张居正的结合,既主张依法执政,刚正不阿,又重视伦理道德,不知他如何平衡,所以最终也是苛待自己,牺牲自我,没有落到好名声。遇到难断定的案子,则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尊老爱幼,劫富济贫,遵循三纲五常,法制离不开伦理,诤谏嘉靖皇帝,隆庆皇帝即位,海瑞升官,规定琐碎严苛,便会生出问题.万历登基后,张居正做首辅,海瑞和他又相似的地方。接着讲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清醒地看待時局,在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不与文官集团争高低,顺应环境,还要又贵人相助,谭纶,福建巡抚,擅长用兵之道。最后讲李贽矛盾的哲学思想。

一周断断续续读完,总体感觉是作者以自己对万历年历史的理解将六个人物的琐碎小事汇聚成篇,偶尔将这些时间与同时期欧洲国家的历史发展做横向对比,史料参考众多,但读之依旧感觉如雪泥鸿爪,可能因其有别于传统的历史读物,视角独特,叙述的方式也比较新颖吧。

以上是阅读理解的话,那以下便是一些浅显的阅读收获。

1.矛盾虚伪也许是所有人的人格。我一直信奉性善论,总觉得恶皆有因,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中,至善的人极少,真诚稀有。书中,“和事佬”申时行正因为懂得在矛盾虚伪中平衡,所以他在文官集团和皇帝面前游刃有余。

2. 一个国家如果不以法治国,终究改变不了这个国家固有的陋习。中国古代,至少是万历年间,以道德代替法律,也就是说以为法,文官集团成为道德的代言人,这也是为什么书中谈及的6位在不同领域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最终都不能善终的根本原因吧。

很可能直到现代,很多外国人依旧以为中国社会还是以道德为法律的社会。记得19年去新西兰,女房东带我们去探访一位新西兰朋友,朋友家的先生很喜欢中国历史,他问我在中国孔子的《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国家的法律,我大概给他解释了孔子的关于“仁”的思想,告诉他孔子的观点用于约束人的道德行为,还没有被写进法律。

3.什么是大历史?作者说: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也就是说,用大历史的观点看待周遭的问题,如果是预测则可回溯到三五百年前,在历史轮回中寻找现代发展的可能轨迹,当然历史发展是螺旋上升的,经济文明一代优于一代。

4.大历史观下人如何自处?人之于历史,犹如人之于宇宙,微尘般渺小,但也可以在属于自己的这一段独一无二的时空中折射微光。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我们读历史,走进历史,会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便有道德维系,但终究是利益之交,亘古不变,我们会以更豁达的心胸来理解这一关系,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身处的境遇和周遭的变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