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化现万相”背“弘”金钱鉴赏

分类: 收藏鉴赏 |
径66.85-67.20mm,厚6.44mm,重125.6g。
该钱面文按上右下左的顺序旋读,上字《夏汉字典》中解译为:“坐、乘、居、住也。”右字《夏汉字典》中解译为:“身、形、肤也。”下字《夏汉字典》中解译为:“杂也。”即繁杂之意。左字《夏汉字典》中解译为:“变、化也。”面文直译就是“居身多变”,意译则为“化现万相”,亦即佛、菩萨为救度众生,变化成种种形像,示现于此一世间。由此可见,该钱是一枚供养钱(供佛钱)。钱背的西夏文字是“弘”,为弘扬佛法之意。
西夏曾经是一个高度信仰佛教的国度。其诸王均崇佛,致力于寺塔建设和佛经的翻译、刻印。境内寺院林立。这些寺院有的翻译、刻印西夏文佛经,如黑水城寺庙;有的刻印汉文佛经,如贺兰山佛祖院、温家寺印经院。西夏用民族文字译写数千卷佛经,形成《西夏文大藏经》,是少数民族文字刻印大藏经中最早的一部,与其刻印的汉文大藏经──《西夏藏》,成为西夏佛教的两朵奇葩。此外,西夏从景宗到仁宗,还多次下令整修莫高窟。现存莫高窟塑像与壁画的480个洞窟中,西夏有三个。
西夏的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成就都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由于西夏王廷和社会的提倡、重视,使得佛教艺术得到较多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创作者也多抱虔诚态度,把艺术提高到新水平。
目前留存于世的西夏佛教文化遗产颇多。有西夏文、汉文佛经写本及刻本、佛画、洞窟壁画、宏伟的寺庙及遗址、形制各异的佛塔等等。这些西夏佛教文化遗产既有一般佛教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明显的地方和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