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天祚皇帝赐金吾卫上将军”金腰牌鉴赏

分类: 收藏鉴赏 |
高77.35 mm(除挂环)-86.66mm(连挂环),宽69.40mm,厚6.87mm,内凹圆径54.80mm,重149.1g。
腰牌的两边各錾刻着一条立龙,两龙相对作戏珠状。龙头突起,龙鬣长披,形成宽平的牌肩;两龙吐出的长舌,向上卷曲连接成挂环。设计别出心裁且十分巧妙,工艺繁缛复杂又异常精美。
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1128年)是辽的最后一位皇帝。6岁封梁王,兼中书令;三年后晋封燕国王。大安七年(1091年)总北、南院枢密使事,加尚书令,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寿昌七年(1101年)即帝位,天庆五年(1115年),因所属女真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建金国称帝而率军亲征,结果大败而还。天庆七年至保大二年(1117—1122年)间,辽东京、上京、中京、南京先后被金攻克。保大二年(1122年)天祚帝败走夹山(今呼和浩特西北),保大四年(1124年)率军出夹山,再次溃败。保大五年(1125年)率残部西逃,在应州(今山西应县东)为金兵所俘,次年降封海滨王,1128年病死。
金吾卫是唐、辽、宋时掌管皇帝禁卫﹑扈从等亲军之官署名。唐十六禁卫亲军即有左、右金吾卫。辽沿袭唐制,亦设有左、右金吾卫。左、右金吾卫设“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唐六典》“十二卫”)
“金吾”之名,源于汉代官名“执金吾”。关于“执金吾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应劭曰:‘吾者,御也,掌执金革以御非常。’金吾,鸟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御非常。故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官。”
按应劭的解释,执金吾是“执兵器甲胄以守卫”一类的官职。“金”指金属(青铜)武器;“吾”用为守御义,当为“圄”之省借。《说文解字·囗部》:“圄,守之也。”“守之”即守御之。《墨子·公输》:“厚攻则厚吾,薄攻则薄吾。”孙诒让《墨子闲诂》:“‘吾’当为‘圄’之省。”
而按颜师古的解释,“金吾”是一种神鸟的名字(即“金乌”),那么执金吾就是仪仗队的先导官。
愚以为,应劭和颜师古对“执金吾”命名之义的解释都显得牵强。作为禁卫、扈从军官之名,其得名当源于《诗经·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由于殳在汉代叫作 “金吾”,所以“执殳”也就变成了“执金吾”;又由于汉代御史大夫、司隶校尉等常常“执金吾”以夹侍、拱卫皇帝,所以“执金吾”就被借代作了禁卫、扈从军官的名称。
由“执金吾”减省为“金吾”,加上一个表示“护卫机构”的“卫”, 就成了唐、辽、宋时掌管皇帝禁卫﹑扈从等亲军官署的名称。
据《辽史·兵卫志》记载,辽代金吾卫的设置始于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位时期 (907-926年)。当时,金吾卫只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后来逐渐与侍卫司合并,成为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