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契丹文“天祚皇帝赐金吾卫上将军”金腰牌鉴赏

(2024-01-10 14:46:44)
分类: 收藏鉴赏

77.35 mm(除挂环)-86.66mm(连挂环),宽69.40mm,厚6.87mm,内凹圆径54.80mm,重149.1g契丹文“天祚皇帝赐金吾卫上将军”金腰牌鉴赏

 腰牌略呈长方形,空心,应是用两片中间打制成圆凹形并錾刻好文字和图纹的长方形金片焊接而成。其正背两个圆形牌面凸起的边圈都錾刻有花瓣纹为饰,正面圆内阳刻着四个篆法奇特、工整严谨的篆书契丹文字,按右上、左上、右下、左下的顺序汉译为“天祚---赐”;背面圆内阳刻着雄健遒劲、流畅俊秀的六个行楷体契丹文字,按右上、右中、右下、左上、左中、左下的顺序汉译为“金-----军”。

腰牌的两边各錾刻着一条立龙,两龙相对作戏珠状。龙头突起,龙鬣长披,形成宽平的牌肩;两龙吐出的长舌,向上卷曲连接成挂环。设计别出心裁且十分巧妙,工艺繁缛复杂又异常精美。

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1128年)是辽的最后一位皇帝。6岁封梁王,兼中书令;三年后晋封燕国王。大安七年(1091年)总北、南院枢密使事,加尚书令,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寿昌七年(1101年)即帝位,天庆五年(1115年),因所属女真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建金国称帝而率军亲征,结果大败而还。天庆七年至保大二年(11171122年)间,辽东京、上京、中京、南京先后被金攻克。保大二年(1122年)天祚帝败走夹山(今呼和浩特西北),保大四年(1124年)率军出夹山,再次溃败。保大五年(1125年)率残部西逃,在应州(今山西应县东)为金兵所俘,次年降封海滨王,1128年病死。

金吾卫是唐、辽、宋时掌管皇帝禁卫﹑扈从等亲军之官署名。唐十六禁卫亲军即有左、右金吾卫。辽沿袭唐制,亦设有左、右金吾卫。左、右金吾卫设“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唐六典》“十二卫”)

“金吾”之名,源于汉代官名“执金吾”。关于“执金吾 ”的得名之由,东汉末年的应劭和隋代至唐初的颜师古有不同的解释: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应劭曰:‘吾者,御也,掌执金革以御非常。’金吾,鸟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御非常。故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官。”

按应劭的解释,执金吾是“执兵器甲胄以守卫”一类的官职。“金”指金属(青铜)武器;“吾”用为守御义,当为“圄”之省借。《说文解字·囗部》:“圄,守之也。”“守之”即守御之。《墨子·公输》:“厚攻则厚吾,薄攻则薄吾。”孙诒让《墨子闲诂》:“‘吾’当为‘圄’之省。”

而按颜师古的解释,“金吾”是一种神鸟的名字(即“金乌”),那么执金吾就是仪仗队的先导官。

愚以为,应劭和颜师古对“执金吾”命名之义的解释都显得牵强。作为禁卫、扈从军官之名,其得名当源于《诗经·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由于殳在汉代叫作 “金吾”,所以“执殳”也就变成了“执金吾”;又由于汉代御史大夫、司隶校尉等常常“执金吾”以夹侍、拱卫皇帝,所以“执金吾”就被借代作了禁卫、扈从军官的名称。

由“执金吾”减省为“金吾”,加上一个表示“护卫机构”的“卫”, 就成了唐、辽、宋时掌管皇帝禁卫﹑扈从等亲军官署的名称。

据《辽史·兵卫志》记载,辽代金吾卫的设置始于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位时期 (907-926)。当时,金吾卫只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后来逐渐与侍卫司合并,成为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机构。

   金吾卫长官为上将军(正三品)、大将军(从三品)、将军(正、从四品)。各朝各代间有变革,但金吾卫的职责始终未变,只是金吾卫上将军已蜕变成无实职的加官(散官),由皇帝封授。至于腰牌,则是唐、辽、宋时官员日常佩带在腰间的身份符信,相当于今天的通行证;三品以上官员的腰牌为金质,四、五品官员的为银质,六品以下的为铜质。

    由于皇帝封授金吾卫上将军并赐予金腰牌的人数非常少,因而遗存下来的金吾卫上将军金腰牌十分罕见,这面“天祚皇帝赐金吾卫上将军”金腰牌也就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