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上皇帝御赐养老”牌有金质的吗?

分类: 收藏鉴赏 |
360百科:“乾隆银制养老牌发放过两次,一次是乾隆五十年,一次是嘉庆元年。嘉庆元年时逢丙辰,太上皇帝乾隆在皇极殿大宴全国各地数千老人,按年龄不同向老人发放养老银牌,十两者为多。这块银牌正面阳刻"太上皇帝御赐养老",背部阴刻"丙辰年,皇极殿千叟宴,重十两"。此类银牌多数被化成小块花掉了,所以存世罕见。”
观复博物馆网站《古人的养老——太上皇帝御赐养老银牌》:“乾隆帝还亲自设计并督造了“御赐养老银牌”。与会的70岁-90岁以上老者,每年长五岁,为一个档次,分别各赏10两、15两、20两、25两、30两养老银牌一面,留作纪念。”又:“观复博物馆展出的这块银牌,就是嘉庆元年乾隆御赐银牌之一。其正面阳刻“太上皇帝御赐养老”……背部阴刻“丙辰年,皇极殿千叟宴,重十两”。由于过去我们的钱币是记重制的,所以大多数都被后世子孙化成小块,直接当钱花掉了,留下来的微乎其微。”
以上两家的说法,有不少让人怀疑之处:一是从实物看,虽然多为银质,但也有铜牌,浙江宁波市博物馆就藏有一块铜牌;二是只见有背面阴刻“重十两”的实物,而不见有背面阴刻“重十五两”至“重三十两”的实物(传闻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藏有一块15两的,但据马未都新浪博客2011.10.5所记,观复博物馆所藏也是10两的);难道恰好是背面阴刻“重十五两”至“重三十两”的银牌都被“后世子孙化成小块直接当钱花掉了”?三是牌背面阴刻的“重十两”等等,是否银牌本身的重量?若是银牌本身的重量,那么清代一两白银约为37.3克,“重十两”就是373克,即使参照清代十两官银锭,也在340克以上,30两养老银牌该重1020克以上,那这块银牌该多大多厚?何况宁波博物馆藏的那块铜牌,背面也阴刻着“重十两”,而其本身重量实际上只有250克,难道康雍乾三代盛世到嘉庆元年就衰落到连“太上皇帝御赐养老”铜牌都要减重了么?而若养老牌只是一种“信物”,背面阴刻的“重十两”等等不是养老牌本身的重量,那么为什么要在牌的背面阴刻上重多少两?且阴刻“重十两”的铜牌与阴刻“重十两”的银牌在“信物”作用方面有什么差别?而若说银、铜是为分别档次高低,那么既然分了“重十两”、“重十五两”、……“重三十两”等五个档次,为什么还要用银、铜再来分别档次?四是有些养老银牌背面并没刻重多少两,而是刻的“天王日月长生未央”,难道那次“千叟宴”就没分别档次?……
面对这种种疑问,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尤其当我从网上看到有藏家藏有铜鎏金或铜鎏银的“太上皇帝御赐养老”牌时,我的这个想法更为强烈,那就是:清嘉庆元年(丙辰年)“太上皇帝御赐养老”牌没有背面阴刻“重十五两”至“重三十两”的,换句话说,就是“太上皇帝御赐养老”牌不是用背面阴刻重多少两来分别档次的,而是用金、铜鎏金、银、铜鎏银、铜来分出五个档次的。
下面这块“太上皇帝御赐养老”牌就可能是金质的:
长12.1厘米,宽7.2厘米,厚0.32厘米,重159.3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