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鉴赏:西汉青铜蛙钮侯国“平的国丞”官印

标签:
西汉侯国官印平的国丞 |
该印青铜材质,蛙钮,印体呈正方形,边长2.0cm,通高2.2cm;印文为汉篆字体,阴刻,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平的(左“日”右“刀”,音tiāo)国丞”。
汉代的政治体制,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但因吸取了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霸的教训,汉代的侯国都很小,《汉书》王子侯表载东海郡就有辟土、东平、运平等18个侯国。“平的”乃西汉众多侯国之一,属青州北海郡。
“国丞”一职,《史记》、《汉书》、《后汉书》等皆无记载,但却大量见于汉代的实物资料。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华光普《中国历代印章目录》(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8.)、王玉清傅春喜《新出汝南郡秦汉封泥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孙慰祖蔡进华张健等《古封泥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吴幼潜《封泥汇编》(上海:上海书店,1964.)等书籍,就著录了大量“××国丞”的两汉侯国官印和封泥。据尹湾汉简1A所载,侯国不仅有“家丞”,还有“丞”,二者相提并论,可知“丞”即国丞之简称。大概家丞主侯之“家事”,国丞主侯之“国事”。
有趣的是,华光普《中国历代印章目录》(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8.)123页也著录了一枚西汉“平的国丞”青铜印,不过是瓦钮。
印人常说:“印宗秦汉”。可见秦汉印章在历代印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但秦凿印和汉(含魏、晋)凿印除了章法、字法不同之外,其刀法也大相径庭,两者的区别从印谱上是无法分辨的。前者以平头刀单刀铲凿而成,一刀一笔,不假修饰,故结体随机而发,线条匀细,流畅活泼;后者则以双刀斜刻,端头横切,故体势方正,线条健爽峻峭。本人所珍藏的这枚西汉青铜蛙钮“平的国丞”侯国官印,就集中体现了汉印之章法、字法和凿刻刀法等的典型特征。
汉印的规格都很小,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是到目前为止所见到的最大的汉印,也不过高1.8厘米,边长3.1厘米。这是因为汉印是用于封检的——将文书用封泥密封后,必须在封泥上钤以印玺,以作密封,然后由授书人书写发书人的姓名、发书时间、地点,以及目的地和受书人的相关信息。邮卒受书后进行驿传。到达目的地后首先要验封泥,然后才能启封。检验的程序比较严格,受书人要填写职务、姓名、受书时间。然后以受书时间与发书时间进行比对,计算邮卒的邮递行期(以马传递,叫做“驿”或“邮”,以车传递,叫做“传”,以人步行投递,叫做“递”)。由于秦汉时对于邮件递送的规定比较严格,邮人(邮卒)的每日行程里数都有规定(依紧急程度的不同而规定不同的行程里数),如果依据规定推算的应到日期在实际受书日期之前,即邮人失期(延误),邮人要受到处罚,比如说罚一副盾牌或一副盔甲,这在当时是比较重的经济处罚。这是检查的一项内容。检查的另一个内容,是封泥的完整性。如果封泥破碎,表示公文可能已经被打开过,那么邮卒也要受到处罚。而为了防止封泥在长途马上颠簸递送的过程中不致于被震破,封泥的规格就不可能做得太大;另外,实用的汉印(用于赏玩的除外)大多是阴刻的印文,这是因为阴印钤在半干的封泥上时会形成凸起的阳文,便于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