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教育从小抓起
(2024-04-18 18:24:06)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
中午吃饭的时候,旁边有一位小女孩特别反感吃饭,看她的盘子,只有两样,没有青菜的影子,也没有饭,听她旁边的爷爷唠叨说,她一直不肯吃饭,这小女孩似乎越听越生气,生气地说自己如何如何,没太听清,也不想问太清,但明显知道这小女孩根本就不想吃饭了,果然,不久,她脸一变,站起来,然后立马就走了,连菜盘也不肯拿去倒,爷爷似乎习惯了,说都是这样,要自己倒,也挺无奈的,忙说自己等下去买好吃的给她,免得饿着了。
看着她这样,不知道是不是餐餐都是这样,感觉真想说她一下的,但知道,根本插不进去,因为除了孩子父母和长辈和老师外,大抵旁人是一时难入她的心的,这大概就是隔代教育的一种宠爱吧,或者说是弊病吧,根本就凶不起她来,也无法让她懂得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小时候,孩子也不爱吃饭,大人们似乎都围着孩子喂,但我懒得追,而且可能是我不太会弄吧,也会经常给孩子买零食吃,但饭菜肯定是尽量要吃完的,尽量保证尽可能不能够倒的,否则今天的零食就肯定没有了,这一次次坚持下来,孩子也就不会太任性,因为他的小脑袋里面肯定会知道,自己这一招没有用,不吃零食肯定就无了。这大抵还有一个就是外面烧得肯定比妈妈烧的好吃,这大概也区别于他们烧得好吃的勉强给自己的烧菜技术一点微安慰吧,因为父母在家烧得好吃,肯定大餐饭不爱吃。
小孩子不吃饭,任性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给予多则不珍惜,尤其是太廉价的爱,比如,这一发脾气就有得外面零食的美味,这一招一试就灵,次次都灵,干嘛肯好好吃饭呢?太容易满足了,根本就没有新鲜感,所以提倡劳动,并不是让孩子吃苦,而是让他们懂得每一粒粮食,每一道菜都特别特别的不容易,可以做得并不好,但坚决不能够浪费。父母或者长辈也一定要明白给孩子满足一些衣食之物之需,是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汲取全面、充足的营养成份,而不是纵容孩子爱挑食的毛病,要细微入讲给他们听,当然,不是天天吃饭唠叨的那一种,否则,唠叨习惯了反而无效,或许,每个有各个宝典,每一孩子有一对策,爱孩子,则一定有办法。
这些教育,并不是一下就形成了,而是融入于日常的点滴之中,经常看到行走匆匆的父母,在接送的路上,在骑走的路上,都不忘记引导自己的孩子,这种浓浓的亲子关系,也在互相学习的增进了情感,父母可以并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一定是与孩子一同钻研努力者,他们之对于孩子并不是严厉的只会训的大人,也不是处处让着宠爱着的无奈家人,更不会是是非价值观分不清的简单随意人,小事看着小,但积得多了,最终容易爆发。
或许,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或许,长大了就好,孩子肯定是好的,一定会孝顺的,但真的微小改变小的时候容易抓的,观念改变,从小苗的变化观察起,要花更少的时间来修正。
教育,是双向的,既是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家长们自我修正的过程,小时候,父母对于自己的爱,或许时代不同,孩子的数量也不一样反应程度也不一样,或许有点简单。但时代发展了,孩子的数量少了,大人管的人多了,一定有微变化,不能够照搬小时候父母管理多子女的方法来管,因为那时有兄弟姐妹来互相制约,现在肯定不缺他们吃的、穿的,不抢了,再简单粗暴或者随便纵养,则容易出问题,养成坏习惯。
或许,又会存在侥幸的心理,小时候父母也是一样宠爱自己,不照样懂事有礼貌,但现在,明显看到的变化,不应该引起重视吗?凶一顿吗?或许,不可能,或者说效果甚微,有些难,难的不一定是小孩子,而是大人的思维方式,因为根本想不出办法,除了宠爱,除了偶尔凶一样,除了回头买零食,就期望,长大之后,会懂事,一切都会变好的。
时间是最公正的友人,或许长大之后,他们就会一下懂事起来,则小时候的弊病则只是记忆中的小浪花,但小坏习惯的形成,一旦形成,真的容易伤到自己身边的人。
细微教育从小抓起,从简单的事抓起吧,从好好吃饭开始,从珍惜做的每一件事开始,明白所吃、所获皆不容易,则心有所惜,则不轻易浪费。
有点难,但改变,就会慢慢好起来。
比如,在家的时候,让孩子也参与进来,分工合作则有参与感和成就感,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互相协作的能力。
比如,互相出点子,互相参考意见,比如,今天吃什么,怎么做?让孩子懂得过程性的参与特别有意思。
比如,外出的时候,学习一下就餐礼,了解光盘行动,对照自己的行为,参照别人的态度,讨论讨论。
或许,大人认为,学习的她,并不应该是早早做事的她,但,做事的她则会带动学习的她重新审视学习过程的步骤,比如做简单家务事时的流程方式,会带入到学习的思考过程中去,事事相呼应,其实,下的功夫根本就不会浪费,因为一利带动百利,一善带动万善,一切,都在慢慢的自我自正中逐步进步、优化。
其实,成长的何止是孩子,更是观察他们成长的我们,努力从小细微的事抓起,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让互相的成长进步共同促进。